朋友、同事吃饭分单,先付钱的往往会叫其他人用电子钱包还钱给他。这种P2P的支付方式,已成为大多数香港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除了腾讯和阿里巴巴等科技公司外,香港也有大型银行分拆子公司,去开发专用的App。尽管近年不少银行都致力发展金融科技,使用的技术可说是五花八门,但P2P支付,似乎是唯一成功且被广泛应用的例子。
事实上,这些P2P支付的应用程序,其实能算是很高科技(Tech),基本上无法申请专利,但却有着可靠的护城河,令竞争对手不易成功抄袭。在内地,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加起来,已占了超过九成的市场。
说到底,金融科技是不是很Tech,不是重点,能直接解决用户的痛点,和让他们产生依赖才是重要。因为这样的产品,才会易于建立一个强大的用户生态圈。生态圈其实是一种“已经习惯了,如非必要也不想转变”和“朋友间都是用它”的产品霸权,功能不一定是最好,够用就好了。在日常生活中,因为要和朋辈连系上,所以经常使用,便会成为习惯,对它产生依赖。
其实,一个可靠的用户生态圈,是会有网络效应的,有利于推广新产品、新服务。腾讯最初也是利用微信的即时通讯平台所建立的生态圈,去促进微信支付的使用。
一个非常受欢迎的产品,不能帮银行赚到钱,也是没用的。信用卡、八达通也会向商户收取交易费用,这些P2P支付程式却不收取交易费用,也少有广告收入,往往使人忽略其实际商业价值。
其实,这些P2P支付程式的最大价值,不在于交易收费,而在于交易数据。
近年,银行界积极探索如何透过大数据,去挖掘更多的客户资讯,从而在贷款时,进行更好的风险评估,或选择合适的客户推销新产品。可是,在过程中,很多时会遇到数据缺乏完整性和不足够等问题。在数据不完整或缺乏资讯的情况下,大家能够期望人工智能能帮到多少呢?大数据分析又能给多少启示呢?
其实银行一直都掌握大家很多数据,例如住址、年龄、收入等等,但是这些数据不够详细。透过收集客户的消费数据,以补充现有数据不足,便成为新趋势。这些P2P支付程式,正好为银行补充了非信用卡消费的资料。同事一起吃饭、买礼物、网购等行为,都无所遁形,银行可从用户输入给收款人看的资讯推算;再配合信用卡收集的数据,消费者的资料就很完整了。
此外,这些P2P支付程式,也可以编织出每个客户的人际关系网,有什么朋友和亲戚、经常和谁吃饭,其实都会一清二楚。知道了这些讯息,银行就比较容易知道你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父母有没有钱,身边有没有朋友濒临破产边缘,就可推断是否应借钱给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