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i-HBc常被视为“曾经感染乙肝病毒”的指标。所谓“曾经感染”泛指所有接触过乙肝病毒的人,包括正在感染的带原者,及已痊愈产生抗体的人,理论上这些人的Anti-HBc皆应该是阳性的。至于Anti-HBc阴性的人,代表未曾感染乙肝病毒,在确认Anti-HBs也为阴性的条件下,可选择注射疫苗以避免日后感染。对无乙肝带原的人而言,Anti-HBc通常只存在于自然感染痊愈后的患者,若抗体是经由注射乙肝疫苗而来,通常只产生Anti-HBs,而没有Anti-HBc。Anti-HBc的另一项重要用途是评估患者是否处于乙肝感染的“空窗期”,空窗期是指HBsAg的浓度已非常低,可能低于测定极限,且Anti-HBs还尚未产生,实验室数据为HBsAg(–)、Anti-HBs(–)、Anti-HBc(+)。但这种数据也经常发生在自然痊愈的患者经过多年之后Anti-HBs的效价逐渐减弱而消失,因此在解释这种数据时应特别谨慎。现今的化学冷光免疫法已能测到非常低浓度的HBsAg,解决了大部分的空窗期问题,Anti-HBc的使用机会也因此降低。

(注):有些人在乙肝痊愈后许多年,未曾再接触过乙肝病毒,Anti-HBs或Anti-HBc的效价皆有可能会逐渐下降到测不到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