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昨日上午,出席南京首届科技学术年会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在做完精彩的学术报告后,主动提出留出时间回答与会者的现场提问。在现场回答问题时,他直面当前学术界的热点问题,并特别强调“青年是优秀的”、“鼓励科技创新”、“呼唤学术批评”等论点,其坦诚直言被现场的热烈掌声数度打断。
题?”尖锐的问题一下激起现场的阵阵掌声。头发花白、举止儒雅的周光召院士朗声说道,用简单数量方式对科技工作者和高校教师进行这种短时间的考核,这种方式是值得思考的。考核是必要的,但不是以一年或两年中的论文篇数来简单衡量的!美国一位物理学家多年未发表一篇论文,但通过多年潜心研究后,写了一篇论文就获得了诺贝尔奖。现在各个高校和院所根据自己名望的高低来吸引院士,以论文数量来衡量科技工作者水平高低。周光召由此反问:那位美国科学家如果在中国,该怎么办呢?
作为蜚声中外的著名科学家,周光召对各地盛行的重金聘请院士之风深表忧虑。他认为一些学校这样的行为,并不是出于对知识和人才的关注重视,其真实目的不过是想用院士来“装点门面”,为自家脸上贴金而已,这和一些学校拿发表论文数量来炫耀学术地位、借以提高自身名望的举动,本质上是一样的,对科技的长期发展十分不利。
周光召告诉另一位提问者,现在一些高校和院所不希望别人来进入自己的研究领域,学物理的想研究一些生物问题,学生物的就有意见;学生物的“跨入”物理领域,学物理的也不高兴。其实我们应该通过跨学科的实验室或科研小组来研究问题。研究DNA双螺旋结构而获得诺贝尔奖的4位科学家中,就有2名学物理的、1名学生物的、1名学化学的,他们相互启发和激励,获得了这一重大的科学发现。周光召笑着对在座的大学校长们说,如果你们能积极倡导学术交流,我认为打破科技界的“门户之见”并非难事。
说起不久前成功飞天的神舟五号,这位老航天人感慨道:一批40多岁的青年人正在成为神舟五号载人工程的领军人物,说明中国的航天事业后继有人,而他们能团结上万人的团队,把产品做到了“零缺陷”,实在是件了不起的事。这才是真正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神五”的“零缺陷”提醒我们,做学术同样不能弄虚作假。如果各行各业都有这种科学精神,那么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就充满了希望。(薄云峰 黄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