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月6日出刊的《先发部队》第2号改名为《第一线》,出刊一期,承继《先发部队》对新文学形式革新、文艺大众化的提倡。

黄得时在卷头言〈民间文学的认识〉提到,台湾对于民间文学普遍缺乏关心与认识,《新民报》、《南音》、《三六九小报》等刊载的民间文学多以歌谣为主,缺乏传说故事的收集。因此,《第一线》推出“台湾民间故事特辑”,刊载由廖毓文、李献璋、陈锦荣、蔡德音等人收集的台湾各地(艋舺、莺歌、台南等)民间故事与传说共15篇,题材包含各地的地方传说与历史、传说性人物、过年习俗等为。紧接在特辑之后,为两篇以传说与民谣为主题之评论:HT生“传说的取材及其描写的诸问题”、茉莉〈民谣に就いての管见〉(关于民谣之管见)。后者分别从艺术形式、民谣的乡土性与其传播、民谣的个性、阶级性与时代性等层面讨论民谣,较之于《先发部队》中歌谣、流行歌的相关评论,更具有系统性与学术性。

《第一线》在随笔、诗歌、小说等创作方面,主要寄稿人与《先发部队》大致相同,但夹杂了日文小说、诗歌创作与评论(《先发部队》收录的创作与评论均以汉文书写),在题材与质量方面也更趋多样与成熟。此外,“台湾民间故事特辑”成为1936年李献璋主编、出版《台湾民间文学集》之基础。(朱惠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