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一个十年多前的例子,当“台艺大雕塑年度展”仍叫做“雕塑系师生美展”的年代,美展中的奖助项目除了基本的“泥塑、 石雕、木雕、金属与复合媒材”外,还有“素描”这个很吊诡的奖项,从奖助项目中可以想像,最初的奖助办法是以技术层面为基础去设立的。然而在我仍就读大学的某一年,一件录像作品意外的获得了“素描类”的第一名,至此以后,每年的素描类都会出现数件良莠不齐的录像创作。 举这个例子并不是在指责奖助的肯定偏离了初衷,而是奖助办法需与时并进,正因当代艺术难以媒材作为界定的基准,旧有的奖助办法无法适用于现在的情境,那就要做出改变。与过去“素描类”奖项争议相同的例子,出现在今年的泥塑类。

今年塑造类金雕奖作品《YAYOI》,学生层面来看确实是件相当不错的作品,以免烧陶土透过日常物重塑的方式,保留了泥塑的基底,也就是材质本身与创作手法,同时在这个概念下抽离“人” 存在的必要性。 但这件作品《YAYOI》矛盾的是,如果它不归类于塑造类的办法,将它与复合媒材类型的作品客观比较,又显得格局不够,也就是说这件作品的成功,有至少百分之五十的成因在于对“塑造类”这个定义的批判。 与10年前,利用鞭斥后背、留下抽打痕迹的录像重新挑弄“素描”的界线有相同的思维。引用《现代主义绘画》中的一段:“使用一门学科中特有的方法,去批判这个学科本身,目的不再颠覆,而在巩固其独特领域中的地位。”十年前、十年后,这两件作品其实讲的是同一件事。 同样可以看到的是两道藩篱的松弛,而后续同类型的作品将会因今年的肯定而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但永远无法超越 2019 年的这一件,认识朋友应该知道我是泥塑专业,但我并不会因为我的专业而讨厌这件作品,而是寻思..........或许,泥塑类的藩篱,是该被打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