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夏之在1960年代与高松二郎和赤瀬川原平合作举办“高赤中(High Red Centre)”,并由土方巽等人进行舞台艺术制作后,探索了一个装置,以绘画为中心的概念“绘画场”。中西夏之对艺术家、观众和绘画以及真实空间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复杂但透彻的思考。其作品展示了强大的原料元素,如使用沙子的“韵”系列,溶接连续废料的“内触觉仪”,在展示具有强力元素的作品之后,如以压克力紧贴一起的作品,亦有了许多强烈反映几何和物理感觉的作品“山顶跳石子”系列、“正三角仪”、“自金属粉末”(拍品132)等。根据绘画与光线(色彩)之间的关系,以及1970年代艺术家与空间的关系,创作出具有强烈思维的作品,追求表达,使思想与感觉协调一致。基于绿色、紫色和橙色,使用白色和灰色等中性色,以及基于歌德(1749-1832:德国诗人和剧作家)'色彩理论'中的三原色:红色、黄色、蓝色,中西夏之利用生理颜色现象,如互补色和补色余像技巧构成作品。由紫色,绿色和白色组成的作品(拍品133和134)具有清爽的色彩,不仅显示出“白色=光”的效果,而且垂直的绘画如注入时间瀑布。 对于中西夏之而言,“白色”是用于将图像保留在绘画平面上的重要颜色,它是纤维状的,有时以细胞迁移的形式存在,不仅让人联想到画面,还让人联想到与外界的联系。

中西曾经说想画中央。“这是最温和和最静态的。非中央而偏左右,像右翼和左翼一样,这意味着某种极端偏见,对吗?如果存在极端偏见,则可能会有暴力行为。但是,中央部分对左右双方负责,因此既不偏左也不偏右,非常激烈。安静或平静都可是一个混乱。这就是我想要实现的....."(“Artist Interview 中西夏之”‘美术手帖’No.741、1997年、9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