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介绍各家各派的相关理论之后,都尽可能加以综合,归纳出若干原则或要点,以收提纲挈领之效果。惟在归纳中也加入了作者的看法,虽不一定正确,但藉之与方家相互切磋。如在冲突管理一节里,一般都认为以双赢为**选择,但本人则认为应以“该赢则赢,该输则输,该妥协则妥协,该双赢则双赢”为原则。又如在权变领导一节中,提出不管如何权变,都要在“高倡导高关怀”的原则下实施。对成熟度低的成员固然要高倡导与高关怀,对成熟度高的成员仍应给予高倡导高关怀,只是用的是内心的默默关注而已。
教育行政学最好能兼具概念性与操作性,既讨论相关的理论,也应讨论如何具体操作。如此可以让理论不致流于空谈,是以本书在某些地方采举隅方式,以显示其具体模样。不过因篇幅与作者能力上的限制,加上许多教育行政学的概念尚处于抽象论述阶段,至今仍未发展出操作性的做法,故举例不多。如能成立一门“教育行政工程学”,将抽象的概念或理论具体化,研订出一套具体的操作方案,对理论的落实将很有助益。
第一节 教育行政的意义与目的(p.2)
第二节 教育行政的范围(p.4)
第三节 教育行政的特征与启示(p.8)
第二节 教育行政决定的模式与运用(p.68)
第十一节 教育行政组织的原则(p.152)
第一节 领导的意义与理论演进(p.182)
第二节 目标管理与全面品质管理(p.185)
第七节 向上领导与被领导之道(p.213)
第一节 激励的涵义与研究途径(p.240)
第三节 权力的运用策略与技术(p.265)
第四节 教育行政权力运用的原则(p.266)
第十章 教育组织危机与冲突管理(p.273)
第一节 教育视导的意义与任务(p.288)
第二节 教育视导的模式与步骤(p.290)
第一节 程序与实质正义的意义(p.338)
第四节 落实教育行政程序与实质正义要径(p.348)
第十六章 我国教育行政制度与政策(p.367)
第一节 我国教育行政的运作(p.368)
第三节 教育部的职权与组织(p.373)
第四节 地方教育行政机关的职权与组织(p.378)
第七节 我国教育行政制度的特征(p.399)
第十七章 各国教育行政制度(p.401)
第一节 研究各国教育行政制度的目的(p.402)
第九节 各国教育行政制度综合分析(p.415)
第二节 学校本位管理的内容与配套(p.421)
第三节 学校本位管理的困境与解决(p.425)
第二十章 教育行政的趋势与展望(p.457)
第三节 我国教育行政改革的展望(p.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