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语文学的研究虽也有不少累积,包括其“表现过程”与“产出作品”等基础整理,或者是论述框架以及与“台湾文学”对话可能性的提出等,但台语文学在战后究竟何以“不兴”?如何“兴起”?又为何以我们所看到的方向来“发展”与呈现,在既往的研究中,犹未见较深入与细致且更有系统性的探究。但这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台语文学,已到了有必要重新凝视、梳理,以及更细致地再重新加以分期、定位、定义的新阶段。这对未来台湾文学研究而言是一个极大缺口的填补,且若能从政治、社会、文化、历史,甚至是从经济面重新梳理这一大段时期的台语文学发展,亦能提供未来教育政策、语言政策,以及文化政策(也包含向国际输出等),应能提供极具体的改革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