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丝绸产品生产的常年性和所需原料供应季节性的不协调,尤其是蚕茧生产受行情、气候、病虫害等因素的影响,茧丝供应和价格变化较大,而产品生产对茧丝的需求在常年中相对稳定,变化较小。这些矛盾造成供求和价格的波动和不稳定。
(二)市场机制、价值规律对鲜茧难以正常发挥作用。
1、鲜茧是鲜活产品,时效性很强,杀蛹烘干前不能直接体现其使用价值和价值,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商品,也不能象其它商品那样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而进行买卖活动,形不成事实上的流通。
2、鲜茧的收购与其它商品的买卖不同,收购中竞争越激烈就抬价越高,茧质越差,资源被破坏越严重。鲜茧的收购、买卖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主渠道,因此它难以形成充分的竞争。
3、鲜茧性状多,质量差异大,检测难度高,计价复杂。
(三)种桑养蚕涉及千家万户,地域广阔,尤其是广大中西部地区,其中不少是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的边缘山区,信息相对闭塞,很难单靠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调节好。
(四)丝绸产业链长,制约了对供求关系的调节和价格机制应用的灵活性。
丝绸是外向型产业,其产业链长、工序复杂,既跨越动、植物两个领域,也涉及农工贸三方利益。尤其是对其产业链的源头---植桑和制种,桑树是多年生经济作物,蚕种是三级繁育四级制种,对它们的调整远滞后于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当国际市场需求下降时,桑苗可能已经成林,蚕种也早已制好;相反,桑树被砍掉了,蚕种大幅度减少了,可市场可能已好转了。调头难而慢。如果遇到大面积的自然灾害或病虫害,事情就更说不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