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经济从2020年新冠疫情中反弹,大宗商品价格也随之回升。举例来说,自去年11月初以来,汤森路透的大宗商品指数上涨了18%,带动价格上涨的基本宏观因素众多,包括疫苗进展及环球经济复苏、进一步财政刺激、美元温和走软等。然而,大宗商品的复苏并不均衡。虽然工业金属价格上涨,但传统能源类大宗商品(如石油和煤炭)的复苏速度要慢得多。这种差异可以用工业类大宗商品和能源类大宗商品背后的基本驱动因素的重要差异来解释。
对于工业类大宗商品而言,考虑到制造业的持续复苏,美国和中国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强劲增长,以及正在加速的数码化革新和可持续发展,未来一年这些大宗商品的价格仍将继续获得有力支持。
能源类大宗商品的情况则更为微妙。在短期内,我们预计有进一步的上升空间,但从长期来看,向可再生能源的转移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抑制需求。
鉴于历史上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的正相关,短期内,全球经济的周期性复苏应会提振对煤炭和石油的需求。然而从中长期来看,各国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计划的政策承诺,也将加速能源行业的一些结构性变化。去年,中国、欧盟、日本和韩国都加倍承诺在未来几十年实现碳中和。重新加入《巴黎气候协定》的拜登政府可能会在未来几周作出类似承诺。这意味人们期待已久的能源需求转变──从化石燃料转向清洁和可再生能源──将在未来几年加速发展。从长远来看,这应该会更有利液化天然气、风能和太阳能等能源,而不是煤炭和石油。
工业类大宗商品(如铜和银)和能源类大宗商品(如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今年都有利好因素。尽管铜等工业类大宗商品价格已经随着经济反弹和风险资产的复苏而走高,但我们看到了向电动车和数码化加速转型的结构性支持。从周期性来看,石油等能源类大宗商品表现滞后,并可能随着服务业的正常化而走高。
除了大宗商品本身,我们还看到了两个投资方面的影响。首先,工业类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预示周期导向型行业(如工业、材料、建筑等),特别是那些也受惠于数码化和可持续发展等重大结构性转变的行业,很可能也将持续上涨。其次,从地域角度来看,我们青睐与全球工业周期高度挂钩的新兴市场,包括中国和韩国等,以及大宗商品驱动的新兴市场,如俄罗斯和拉美经济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