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开春,意外收到一位好久没联络的朋友所发的讯息。
“我被公司裁员了,不知道接下来的日子怎么办?”
无论在任何情况下,被工作单位辞退都是件难堪的事,突如其来地重创我们的生涯规划与自尊。尤其是中壮年失业,更令人感到意冷心灰。接下来的日子,除了要面对财务支出的捉襟见肘,如何重拾个人自信,也是课题之一。
二○○九年由杰森.瑞特曼执导的《型男飞行日记》(Up in the Air),故事就围绕在帮企业瘦身的专员乔治.克隆尼身上。其中一幕让许多影迷记忆深刻的,就是男主角与JK.西蒙斯的对手戏。当JK被通知裁员感到忿忿不平时,乔治对着JK说:“你的孩子对你感到骄傲吗?”
接下来的话更让人省思:“他们花了多少钱要你放弃梦想…现在,你有机会实现自己。”
也许,面对失业最健康的态度,就是把这场意外,定位成一场解放,一个脱离枯燥劳动的机会,重新让我们思考生活的无限可能。用点阿Q式的自我安慰,也许,不是自己无法胜任这项工作的挑战,另一项“可能”是:这工作原本就不适合你。回想一下,每天要上班前你有多兴高采烈呢?
写下十九世纪最伟大美国长篇小说《白鲸记》的作家梅尔维尔,还有另一本不太多朋友阅读过的短篇小说《抄写员巴托比》(Bartleby the Scrivener),讲述一名在律师事务所担任抄写员的故事。巴托比是一位整洁安静,自带白平衡降色温的寡言男子。他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抄写一式四份的法律文件。看起来温良恭俭让的巴托比,也有难搞的时候。当老板请他将要抄写的文件先看一遍时,巴托比回答说:
随着故事推进,我们知道,巴托比只肯作最基本的“分内工作”,也就是抄文件,其他老板或同事的需求,他总是丢出这句:“我不愿意。”或“我希望不要。”
小说将读者带向一个希腊悲剧式的困境:“个人意志”与“世界”的拉扯。巴托比除了工作,什么都没有,但他却也是个打死不退的硬派。面对谦和有礼,看起人畜无害,却又固执异常的巴托比,老板该怎么办才好呢?
“如果你觉得不自由,是因为你‘自由地’选择了不自由。”巴托比为什么拒绝离开他的办公桌呢?我将这谜团,留给读小说的你去思考。或许,我们需要的是被强制驱离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日常。重新想一想,我们的生命还有哪些可能性。
几个月后,我又和朋友通上讯息。
他现在找了一个小店面,做他最喜欢的事:饲养昆虫与生态教育。也许,当我们接受生活的不完美时,迈步向前,另一种圆满,就在对面等着你。(作者为旅行作家、电视节目青春爱读书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