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至十月不断在工作室听到拍打陶土的声音,土跟土之间的排列,准备着土星第一个户外装置作品制作。每一天的肌肉酸痛,早上一起做早操、收工也要收操,即将在制程上告一段落。
创作发想后是身体力行的考验,如何将脑内的蓝图实现,需要考量造型与结构稳固性,依照体积订制不同的模具、治具,工事前揉、拍、打、摔地准备绞胎土种,接着判断气候、时间、土坯干硬程度进行压模、接合、修坯、烧制,每个环节与过程都是经历一场又一场实验及测试。
〈土间〉作品刚好是土星的一个阶段展成,运用黄陶、紫红土、曾文水库淤泥、半瓷土等土种拍合、排列、拼组等,透过各种应力成为最终的绞胎砖。
近期也听到虹毓提及:“不同土在烧制时候的拉扯、运动状态,会在制成的过程中、烧窑中不断发生,透过许多收缩状态、移动产生的摩擦,那是肉眼不可见的,但却充满画面感。在硼板上铺垫‘砂’,再放入土坯,让‘砂’成为陶土滚动的媒介随之移动,如同一个微小的画面世界,小小的应力造成巨大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