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是一种都市人普遍的生活状态,当中存有说不出的叹息感,非能用言语具体描述。不过,我认为最令人惋惜的情境,就是在接见室里经历到﹕纵然一家人彼此凝望但却流露出陌路人的眼神;更可怕的还有﹕人会将这些累积的“不了解”换成采用“防卫”甚至充满“敌意”方式与人互动的理由,甚至扭曲了对方的原意及自己的判断,最终使得旁人不敢亲近。最后,我发现很多孩子成为夫妻之间不和谐的夹缝,于是,在他们的成长中充满挣扎和矛盾。到底一家人如何能重新找回那份对家的归属感而摆脱这份孤寂呢?

曾接见一对夫妻,内容是关于妻子约了丈夫吃晚餐,但他却迟到了半小时,期间,作丈夫虽有留言说自己正乘坐电车中,但妻子却十分气愤。此时,二人因着不了解而扭曲对方的行为动机为“不尊重”,于是,我引导他们说出及了解自己“没有说出口”的真心话。其实,妻子感愤怒的不是迟到的事件,而是她想争取多点与他一起聊天交心的机会,因女方长时间工作故很珍惜与丈夫有沟通的机会。而男方也曾考虑过中途转车的想法,但因信任妻子的气量,不会因小事而吵架;同时,他想乘电车吹吹风,那怕是一阵子的舒畅,换个好心情来约会更好。(因女方的放工时间是非繁忙时间,所以很久对在挤迫地铁车厢中那份喘不过气的难受感觉已陌生。)只有两个人放下权力式的沟通,才能明白彼此的真正感受及需要,并放下心中的执念而选择去爱。

当我听到以上的真心交谈后,想起一个美丽的比喻,就是在生物界中有一些生物本身就是一种共生体,即由两种不同的植物互相依赖、结合而成的互利共生体(Mutualism);各自单独生存时无法得到好处,所以能长期地找到合作伴侣而双方获利。我认为一家人最快乐的“互利共生”生活方式,就是从来也不会因物质丰富所致,而是在于一种眼光,就是一种正面的眼光,即是常看好对方有成长的潜质,愿意向对方展现温暖的表达,例如彼此润泽而不是索偿、关心而不是控制。

“但靠着爱我们的那一位,我们在这一切事上就得胜有余了。…是高天的、是深渊的,或是任何别的被造之物,都不能叫我们与 神的爱隔绝,这爱是在我们的主耶稣基督里的。”〈罗马书8﹕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