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参考了一些案例,虽然我找到的概念模型案例并不多,但是 Bycle Glass 的 Flickr 的概念模型却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这份概念模型中,内容(照片)与“标签”的关系是“文章可以被标签描述”。与我在前面提出的稍有不同,分类和描述是两个不同的用户目的,但是从概念之间的关系来看,关系的发起方都是“文章”而接收方都是“标签”,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就是我需要去探讨的问题。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先从概念模型的目的出发,我们为什么要设计概念模型?概念模型可以用来输出信息架构,可以看出一部分的用户故事,但这都是从任务的角度去出发,我们再想想目的。Norman 在《Design Everyday Things》有提到“模型”这个词语,他把模型氛围三种:
概念模型的目的其实是为了揭示出用户模型,想设计师展示用户的心里模型,从而改进设计模型,以不断的接近用户模型。所以在概念模型中,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就是反应用户对现实中或者在用户的认知中,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当我们在产品设计中,就是要将这类的关系反映出来,才能让用户在使用产品的时候能够与用户的预期相一致。
回到本文最开始的问题,在一个阅读器的工具中,用户与文章这两个概念的关系非常简单,而且是核心概念,即用户阅读文章。但同时我们还需要引入标签这个概念,一方面是当用户的文章数量增多的时候,我们通常需要对文章进行分类,以更好的管理自己的文章,通常我们可以使用文件夹的方式来分类文章。文件夹的问题是个信息架构的基础问题,我们都知道文字是语言的一种表达方式,而语言是模糊的,所以文字所能传达出来的信息也是有限的,通常也是模糊的,很多时候我们很难精确的把一篇文章归类,对于一篇关于科技圈某位名人的文章,我们很难将其归类为人物传记还是科技新闻。而标签不存在这个问题,用户可以同时为一篇文章贴上“科技”和“人物”这两个标签。
是描述还是分类呢?
标签其实有两个功能,一个是帮助用户分类文章,另外一个是描述文章的内容。哪一个更为贴切很难说,但我选择“分类”或者说“整理”是因为只有当文章的数量非常多的时候才会用到标签,如果我就只有两篇文章,我根本不需要标签,因为我不需要分类,但我还是需要描述文章的内容,很多时候这个功能由文章的标题承担了,而标签更多的用于分类这个功能了。
标签分类文章,还是文章被标签分类?
这是我们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到底哪一个在前,哪一个在后?我尝试过从语言结构的角度去考虑、从概念出现的时间去考虑,但发现都存在一些问题,而最终还是回到设计的本源。相信大家都知道 Alan Cooper 的《About Face》这本书,这本书中,Cooper 提出了“目标导向的设计”,所以我从用户的最终目标来考虑这个问题,才找出了正确答案。
用户的目的是什么?
前面提到了,标签更多的被用户用来做分类,那么我们可以理解为用户的目的就是为了分类,而分类的目标是文章。就像我们前面说的,用户可以使用文件夹分类,也可以使用标签分类,标签只不过是用户为了达成分类这个目的的一种手段,通过这个手段引申出来的一个概念而已。到此我想大家也能看出来文章和标签的关系应该如何出发了。“文章被标签分类了”,文章被分类是用户的期望目标,理应成为这个关系的出发点,而终点则是用户为了达成该目标所使用的手段。
我在最开始的时候根本找不到方向,可能也是因为没有关注到用户的最根本需求这个点,反而从很多语言结构和概念出现的时间来判断这个关系,但发现最终还是要通过设计原则才能找到真正的解决方法。“目标导向的设计”,在任何时候都以用户的最终目标为出发点去考虑问题,也许可以节省很多的思考时间,更快的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