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读了汪曾祺先生的《人间有至味》,觉得他是一个十分有趣的人,他可以把简单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他可以用文化之心来体味人生,他学识渊博,阅历颇深,走遍中国,精通祖国大地每处珍馐美味,懂得欣赏,诙谐幽默。 再次随意翻阅,一本布面精装的《八仙》吸引了我。首先是对名字的好奇,八仙难道就是八仙过海的八仙吗,是早已陨落再我书架上的八块玉石上的八仙吗?一看又是汪先生的书,更吸引了我的注意。 迫不及待地翻开,发现这是一本文化随笔。有那《西游记》中孙悟空随叫随到的土地老,更有课本下那“灶”“社”的专题,有每逢春节门上的灶爷,更有晋祠水母娘娘,有方言与题画的探究,更有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具体故事…… 汪先生说,平淡好,但平淡不易。就像这本书的内容,自然质朴而博大精深,都是贯穿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不起眼的文化,但仔细研究又可以为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 传统文化的内涵在时间大潮中被慢慢地冲淡,这或许是时代的隔阂,又或许是人类认知的进步。通过口耳相传,我们可能已很难来知晓城隍,社神的神圣;很难理解灶王爷,水母娘娘的意义。许多有关祭神的习俗不再保留,但通过八仙我们能够穿越时空,感受遗落在人们心间那份传统文化的温馨与美好,真正感受古老中国民族的魅力。 令人欣喜的是,通过长辈,我们依然可以将这些令人羡慕的习俗与他们儿时的生活相印证,这种文化神奇的魔力真是让人震撼。 想起三年前去云南旅行时,有位土家族的导游说:“少数民族都汉化了,但我们现在保留着你们汉人的习俗,而你们早已忘却。” 在追求真理的路上,或许我们真的应该在内心珍藏一下那份魅力无穷的民间习俗,或许真的应该了解一下我们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