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12月18日电 香港特区政府食物环境卫生署(食环署)18日公布,每月全港白纹伊蚊诱蚊产卵器指数,由10月份的2.2%进一步下降至11月的0.8%,显示监察地区内白纹伊蚊滋生的情况并不普遍。
食环署透露,11月在57个监察地区中,26个地区录得正指数,介乎0.7%至6.3%,最高为马鞍山。至于各主要口岸的每月白纹伊蚊诱蚊产卵器指数,也由10月份的0.2%下降至11月份的0.04%。
据了解,白纹伊蚊是传播登革热的病媒,也可传播寨卡病毒。香港今年至今录得29宗本地登革热个案,而邻近地区登革热的活跃程度亦处于高水平;加上蚊子在冬季仍会繁殖和活动,因此食环署发言人提醒巿民不可松懈,必须持续做好防蚊及灭蚊工作。
发言人还表示,白纹伊蚊能在细小的水体中滋生,市民应做好家居防蚊及灭蚊措施,包括视察家居及附近环境、彻底清除可供蚊子滋生的地方、每周擦洗花瓶和花盆垫碟最少一次等。他也建议物业管理公司应经常保持沟渠畅通及填平地面的坑洞,以防积水,除去可能积聚的蚊卵。
此外,食环署已于2017年5月成立4组防治虫鼠视察小组,加强巡查建筑地盘及针对蚊子滋生地采取执法行动。截至2018年12月9日,食环署根据《公众卫生及市政条例》(第132章)就有关处所内发现蚊子滋生共提出203宗检控,包括194宗涉及建筑地盘及9宗涉及其他处所的个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