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网记者归鸿亭台北报导〕 帕金森病为目前无法治愈的神经退化性疾病,全世界都在找出其发病的危险因子,以及早预防,由于许多间接证据指向丙型肝炎病毒可能是造成帕金森病的原因之一,因此长庚医院神经内科研究团队搜集10年近8万名丙肝病患资料努力比对研究后,发现及早接受干扰素清除治疗的病患,比未治疗者减少近4成帕金森病发病几率。此结果更证实了C性肝炎和帕金森病之间的关联性,距离预防帕金森病的可行性再向前进了一大步。

帕金森病会为病人带来颤抖、动作迟缓、僵硬等症状(示意图非当事人)帕金森病会为病人带来颤抖、动作迟缓、僵硬等症状(示意图非当事人)。(长庚纪念医院提供)

这项研究成果在2019年日本京都举办的世界帕金森氏病大会发表,受到各国医学界的关注和肯定,并获刊于同年6月国际医学期刊《神经医学》(JAMA Neurology)。

林口长庚纪念医院动作障碍科暨神经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级主治医师陈柔贤表示,随着人类寿命延长,各项退化疾病也越来越多,神经退化性疾病更是其中的大宗。帕金森病是仅次于阿兹海默失智症的第2大神经退化疾病,除了少数的年轻型病患,大多好发于50-70岁,为病人带来颤抖、动作迟缓、僵硬等症状,困扰日常的生活作习,也常伴随疲倦、无力感、甚至失智及忧郁等问题。

典型的帕金森病在患病前、中期,靠药物及手术可获得明显的改善与控制,但随着病情的进展,到了晚期,各项并发症如异动症、失智症、幻觉、步态冻结等,使得帕金森病愈来愈难控制。目前所幸还有深层脑刺激等侵入性疗法,可让晚期病人的生活品质得到改善。

林口长庚纪念医院动作障碍科暨神经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黄英儒指出,到目前为止,帕金森病仅10%的病人其发病确定和基因遗传有关,其他大部分病人的发病原因并不清楚。因此在缺乏发病原因或危险因子的情况下,使得帕金森病缺乏实质有效的预防方式。

近年来,国外的田野调查发现丙型肝炎患者得到帕金森病的几率似乎比一般人要来得高,进一步的动物实验也证实丙型肝炎病毒会入侵脑部,特别是脑干部位,而脑干的间脑被认为是帕金森病最早出现病变的位置。这些间接证据都指向丙型肝炎病毒很可能是产生帕金森病的原因之一,但是还需要有更进一步的证据来证实这个假说。

因此长庚医院神经内科研究团队从2003至2013年台湾的健保数据库中,找到242568位曾得到丙型肝炎的病患,再以最严谨的方式从中分出各项条件匹配的两组各39936人:一组是曾经接受干扰素治疗;另一组是未曾治疗过的,再追踪这10年间各组的帕金森病发生率。

陈柔贤表示,结果发现曾接受治疗的丙型肝炎病患,发生帕金森病的几率为千分之4.06,明显低于未曾治疗的病人发生几率为千分之5.51,而且两组的差异随时间的增长而递增,第5年的差距比约30%,第10年则为36%。换句话说,经过干扰素清除丙型肝炎病毒的病人,得到帕金森病的机会,明显低于未治疗而体内仍有病毒的病人。这结果更进一步证实了丙型肝炎和帕金森病之间的关联性。

黄英儒强调,这个研究最重要的成就,是我们距离预防帕金森病的可行性再向前进了一大步。然而如同基因及日前发现肠道菌可能和帕金森病的发生有关一样,丙型肝炎的感染也只是帕金森病的危险因子之一,后续还需要许多研究来更深入的了解其机转及各项危险因子的共通点,届时,帕金森病的发病原因不再是未知之迷,而且预防帕金森病也将不再是遥不可及。

根据卫福部资料显示,2019年台湾的丙型肝炎患者约有40万人,其中仅1/5已使用干扰素治疗并成功清除丙肝病毒。为降低帕金森病的发生几率,医师也建议丙型肝炎带原者应及早接受治疗,避免增加患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