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即将结束,这一年,我国经济恢复取得明显成效,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进展,经济发展的强大韧性和旺盛活力持续显现;展望2022年,我国经济发展仍将具有强劲韧性。
“行稳”方能“致远”,这就要用一种更为积极、进取的姿态,促进“稳”和“进”两者之间的协调配合,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如今,围绕“稳”字的一系列有力举措正相继落地,举措的精准度也不断提高。比如,在推动外贸稳定发展方面,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进一步扩大开放,针对困难挑战推出应对举措,做好跨周期调节,助企纾困特别是扶持中小微企业,努力保订单、稳预期,促进外贸平稳发展。
可以预期的是,在“稳”的带动下,中国经济仍将“风景这边独好”。
韧性来自创新。
我国经济要实现“强起来”,离不开创新发展。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创新正点亮新征程。一些重大科技成就举世瞩目,一些技术密集型和高附加值产品快速增长。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下称《报告》)显示,中国排名第12位,较2020年上升2位。同时,《报告》高度评价中国在创新方面取得的进步,并强调政府决策和激励措施对于促进创新的重要性。
可以预期的是,未来创新仍将继续激发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正如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所言:“今明两年是中国经济从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大转型的关键时期。下一步要靠科技投入、研发投入拉动GDP增长。”
韧性来自改革。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一连串“硬举措”,将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推进器”,将持续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塑造新优势,激发新活力。
一些国际组织、境外机构也纷纷看好中国经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对2022年中国GDP增速的预测值为5.6%和5.4%,分别高出全球增速预测值0.7个百分点和1个百分点;德意志银行预计明年中国经济增速约为5.3%;瑞信预计明年中国经济增速为6.1%……这背后,都是对中国经济发展有韧性的充分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