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发表最新研究,解码牛樟的基因体定序,厘清牛樟的演化地位,研究团队表示,未来计划和调查局合作,找出被盗采的牛樟来自什么地方。

牛樟气味芬芳浓郁,是台湾特有的国宝级乔木,中研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发表最新研究,透过基因体组装,组出染色体,解开牛樟的身世密码。

中研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赵淑妙表示,关于牛樟的族谱,已经吵了一百多年,却都吵不清楚,“但是最后2016年最新的定论是说,它在单子叶跟双子叶演化之前(就出现),可是我们发觉不是,它是属于真双子叶,就是我刚说的玫瑰那一类、苹果那一类,还有菊科比较接近。”

特聘研究员赵淑妙指出,百年来牛樟的演化争论不休,有中国学者认为牛樟和“双子叶植物”较接近,但她透过五年研究发现,牛樟应是更晚期才出现的“真双子叶植物”,此研究有助厘清牛樟的演化地位,并且推测出牛樟芝喜欢寄生在牛樟的原因。

赵淑妙表示,“它(牛樟)整个基因体复制两次,本来大家只有一条生产线,它有四条生产线,所以它做得比别人快,所以它一直很香一直分泌,其实这个香味是我们人在感知的,那它主要是在抗虫或彼此传导讯息。”

解码牛樟的基因体定序,研究团队也计划未来可和调查局合作,透过基因条码Barcode,辨识出被盗采的牛樟来自何处。

中研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研究助理刘育菁表示,“那它的(基因体)序列上可能有点不一样,我们去追可以利用序列(变异),去追溯说现在盗采到的段木,是从屏东来的还是从台中来的。”

牛樟近五十年来被严重盗采而濒临绝种,研究成果宛如人类“脐带血”技术,将有助牛樟复育、疾病治疗以及遗传资源保育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