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为自己的生活下什么注解呢?是否会因为旁人的感受而否定自己呢?
这次来找我的个案,在婚姻不幸福的情况下,从年轻时代一直撑到了现在。差不多六十岁事业有成的中年男子,外表坚强但其实内心很脆弱。
因为长年工作不在家里,家里对他很有距离感,再加上失控的情绪,孩子早早结婚,就是想要早点离开这个家。孙子也出生了,在一个难得的情况下,爷爷总是疼爱孙子的,于是带着自己的孙子出去玩。难得开心的日子,他真的很开心很开心,直到他女儿跟他说:你喜欢营造快乐的假相。本来就很脆弱的他,其实难过了很久很久,就算现在再谈起来,他仍然哽咽说不出话来。
我问他:“你的孩子这么说,你觉得呢?”
他说:“我不是故意要去营造的,我真的很喜欢孙子,希望他开开心心的。”
他说:“为什么她要这样说我,难道我错了吗?难道我就是这么不幸吗?难道我无法让人幸福吗?”
我说:“你没有错,不过你可以试着换句话说看看,试着把‘营造幸福的感觉’改成‘创造幸福的经验’。”
那时候的他好像开启了不同的视野,这个视野让他看到他自己。他是充满着爱,他有一个想法,然后付诸行动,而大家也都很开心。但他相信了女儿的话,这个美好的经验变成做作的,缺乏诚意的,自私的。他懊恼并且责怪自己,为什么事情会变成这样。事实上,那天还是很美好,事情也没有变糟,只是因为一句话,让我们困在这句话当中,走不出来。
言语很奇妙,可以把我们困住,也可以敞开一个新的视野。尼采说,现代人都不会使用言语了(他那时候的现代啦),言语失去力量,只是成为一种工具。海德格说,在言说的过程,可以揭开真理(去遮),就像光明照射到阴暗的森林当中(不要问我出处我忘了)。言语是一种力量,如何使用它理解自己乱糟糟的生活,有时候会有一种福至心灵的感觉,因为这个过程揭开了某些遮住我们心灵的障碍。
这个个案满心欢喜的离开工作室,但他又很担忧的跟我说:“怎么办,我不会,下次遇到这样的状况,我是不是又会被困住了。”
其实在谈话的过程,已经在修正那些陈旧的惯性思维,只要找到能属于自己的新的思维模式,就能够为自己诠释属于自己的故事,并且继续创造属于自己的故事。
你也说一个故事吧,关于自己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