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了解到串流音乐是让群众回到了 “听音乐” 的行为,那么音乐祭又是如何称霸下一个音乐世代 ? 其实音乐祭其实流行很久了,讲远一点可以提到 Woodstock ,讲近一点的可以讲到春天呐喊。而根据 digitalmusicnews 的报导 78 % 的千禧世代会比较喜欢花钱买经验。这代表着什么?
根据 Harris Poll 的统计,82 % 的千禧世代参加过现场的表演,而 72% 表示明年愿意花更多钱在体验现场的感觉。这也是代表更多年轻人想看表演而不是单纯的搜藏一张专辑,而社群媒体的成长也助长了他们参与现场表演的欲望。他们想要的是在 Instagram 上拍一张到此一游的照片,在 Facebook 上留下参加一场表演的经验。换句话讲,他们不希望让自己看起来很逊。
你可以回到你中学时期,那个时候可能你带着当红的专辑到学校你就很酷,你穿着当红的鞋子你就很酷。但是现在这种优越感来自于你去过哪里打卡或者是你参与过什么活动,而且 2008 年和 2011 年的金融风暴也导致年轻人开始着重在自己的生活上。他们不再为了会褪色的物资搜藏而努力,开始想办法让自己有更多的生活体验,同时也要即时的上传到网络上跟朋友们分享。
换句话来说,千禧世代的或许不认为音乐是值得付费的,不过他们更愿意参与他们喜欢的音乐家所有活动和演出,而这个也让近期的音乐家重点是放在表演的品质或者是其他的周边上面。有了更多的音乐祭才有办法销售更多的周边,销售更多的周边才能让乐团赚到钱。而参与更多的音乐祭也可以提升乐团的曝光率,也进一步培养更多的歌迷。
虽然这两者牵涉到大型唱片公司的行销经营,不过反过来讲这让独立音乐团体能够跳过唱片公司的利益剥削。这代表着音乐工业将转换成更为客制化的产业,每个人可以挑到一种音乐可以代表他个人的 “品味” ,虽然反过来讲年轻人的品味也很容易被各种大公司的行销 “洗脑” 。不可否认的是,下一个音乐世代是更为注重在各种音乐会的参与以及免额外付费的 “听歌 ” 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