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坦克的内部作业环境很差,驾驶兵必须面对吵杂的机器声、汽油味,严重的晃动、颠簸,在战场上面对炮火的打击,甚至敌军战防壕的陷阱等等。这使得这些人员的身心负担极大,第一次大战时期的坦克尤其如此。后来,到了20年代以后,坦克内部开始有了隔间,工作环境才算稍有改善。

二战期间,坦克被更多规模的使用,其体积与重量更为增加,武器配备也如此。在连续几天的作战中,可能战车兵根本很少走出车外,坦克的内部作业环境更为重要,否则士兵的身心疲惫很可能会走向崩溃。英、德、法等国的坦克开始装置抽风机、电扇,以降低内部温度,保持空气的清新,排出开炮后的硝烟。

而真正在这个问题上,出现更佳的作法的还是老美。美国的M-4战车,开始将皮沙发、软座垫等列为标准配备,并且车内空间加大,战车兵可以容许携带一些个人物品,包括食物、换洗衣物、毛毯等等,让战车内有如一个临时营房,可以使连续作战中的疲惫与紧张降低。所以很多人将M-4列为一款性能平平的中型战车,Friedrich是反对的,此型战车称得上是人性之作,非常优秀。

美国与后来的欧洲战车,对于内部舒适度的重视很快得到回报。1960-70年代历次以阿战争,以色列的英、美战车因为比较优的通风设备,使得沙漠作战的酷热得以降低。而埃及、叙利亚用的苏联战车内部就很粗糙,相关配备等于没有,结果在50多度的酷热下,许多战车兵受不了车内高达60多的杀人温度,因而热衰竭而亡,甚至直接逃出车外,弃车而去。当然,胜负就很清楚了。

后来,各国纷纷跟进。随着90年代以来战车内部精密的电子仪器,目前先进的主力战车,内部都已经装有空调,美军的M-1系列,甚至还有烤箱、小冰箱等等设备,几乎是士兵的第二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