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父母、师长就告诉我们要努力念书,毕业后才有好出路。到了职场上,多数人也抱持着努力工作、全神贯注投入的态度。不过,你或许没想过,“太努力”的表现,不一定带来好结果,甚至可能成为职涯路上的一颗绊脚石。

从小,父母、师长就告诉我们要努力念书,考上好学校,毕业后才有好出路。到了职场上,多数人也抱持着努力工作、全神贯注投入的态度。不过,你或许没想过,“太努力”的表现,不一定带来好结果,甚至可能成为职涯路上的一颗绊脚石。

这并不代表要你偷懒,而是要用更 “聪明” 的方式工作。《马基维利,请教我如何出人头地》作者马克.鲍威尔(Mark Powell)分析,沉浸于工作,只是完成一连串的基本任务,如果缺少一件关键业绩、重要成果,并不能让高层发现“你有多重要”,很难成为明星员工。

换句话说,有些人不懂如何挑选工作、凡事照单全收,虽然很认真,但到头来,吃力不讨好的专案计划,全都揽在自己身上,没办法抽出时间,规划必要的曝光或会面,在高阶主管心目中自然没什么地位。 正确的做法是,安排好时间的优先级,分辨在职业生涯中,哪些事情更有价值。

鲍威尔在书中提及,一家国际连锁餐厅英国分公司的前总经理马修,就看过员工“太少推销自己”而受挫的例子。马修回忆,当时有两名业务代表想争取升迁,A 业务个性内向,不会自吹自擂,但做事踏实,凡事都设想周到。

B 业务就不一样了,他总会想办法与高阶主管“巧遇”,告诉他们最近做了什么事,或是问主管,“我们考虑过某方案,这对我负责的区域来说合适吗?”得到主管的意见后,又赶紧执行、再带回总公司请益。

在绩效评估阶段,马修偏好升迁 A 业务,理由是他工作努力、一定能完成所有目标,但考核团队的其他主管都选择 B 业务,只因为他积极、主动,常表现出自己所做的事,“其实 A 的实力比较好,但他在大家心中,只是一个面目模糊的人,我没办法说服其他同事。”马修总结。

为了不让自己成为“隐形人”,鲍威尔认为,可以运用厚黑学的观念,适当地工于心计。比方说,寄出重要的 email 之前,要确认传副本给高阶主管;举办公司内部的例行性活动时,要想办法凸显趣味性,吸引高层注意力。

毕竟,出色的工作成果,往往容易被视为理所当然,你必须要说服别人“自己很重要”,因为没有其他人会帮你做这件事。

另一个例子是任职于美国大型药厂临床试验部门的马丁。他负责让新药品通过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核准,从技术研发、搜集药品疗效证据、向当局申请,需要大量时间与经验。

对马丁来说,每个申请案都花费他数年时间,必须埋首苦干才能完成任务。但在主管眼里,他们得到的讯息只是“申请案的进度”,以及“申请案最后有没有通过”,不容易看见马丁的努力,反而是药品核准后,行销部门大力推新品、让产品爆红,得到更多关注。

正因马丁做的是高度专业化的工作,很容易让自己成为企业的“忠仆”,没有人看得出他其实也具备领导能力、可以担任管理职。如果你是马丁,即便公司认为没有对应的主管职给你,你也该争取“纸上升迁”(例如更资深的头衔、微幅加薪),以凸显对公司的重要性。同时,你可以训练一位员工“取代”你的职务,再尝试用自己的新职衔,打入更重要的核心团队。

鲍威尔更提醒,努力完成基本任务的同时,还得多做一些“政治手段”。 以开会来说,同事、别的部门邀请你参加会议,就要审慎评估。如果对方只是要展现他们的成果,达成他们的**利益,就不一定要被拖进去这个会议。

但如果会议的主持人是你的死对头,就当然要参与,才能知道他的计划。或者会议是关于某项特殊专案计划,且对你没有好处,鲍威尔建议你要参加第一次讨论,确保以后不会接下不必要的任务。因为,如果你不在场,很可能就被指定负责新专案。相对的,假设会议中有高阶主管支持此专案,而他对你的晋升很有助益,反倒是一个发光发热的契机,这时候当然要把握。

鲍威尔总结,职场就像宫庭,是一场零和游戏。如果你要成功,就代表别人会失败,而每个成功的经理人都很努力工作,因此努力工作并不能保证什么, 关键要花点心思,用 20% 的时间思考如何提升职业生涯,而不只是拿来完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