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青年日活的经验(详情在下一段),我们发现固定的课程或常规的内容并不适合现今青少年,他们更喜欢自由、灵活、不受限制地尝试各种可能性。靠着观察和谈天一起去发掘问题,再一同寻找解决方法,这能让他们更有动力地参与,更会热切期待下一次。虽然颖怡和啊锋的个性大不一样,但当他们被问及要选取一项工具去形容自己时,他们均选取了“T尺”。颖怡认为“T尺”上不同微小的刻度代表着不同的需要,就像她一样做事细心,会顾及到不同人的需要;啊锋认为“T尺”在工作前起了很大作用,因为制作前我们会先运用尺子来量度和计算,以计出最适合的数字和比例,这就像他一样,喜欢做事前先有充足的准备。对木很有兴趣的颖怡在没有任何木工经验下仍然选择来到“乐在制造”一试,可以亲手制作木家私对她来说是最吸引她来实习的原因;而啊锋则很享受这里的高自由度工作:“这里的工作模式很特别,所有创作均由自己构思、设计、制作,当中没有人会控制、阻挠、否定你的想法,一份自由度高的工作正能开启我的小宇宙。”
比较在“乐在制造”工作和以前读书,颖怡认为最大的分别是:“以前读书往往只有对与错,答不对题目就只有一个大大的红交叉,被判断为错误,失败感接踵而来。但在这里创作,什么都可以试,什么都有可能是对的,再没有别人的评核,也不用满足固定的标准。每天都有不同变化,而不同变化制造不同目标。”;同样地,啊锋也认同以前读书比较死板,单靠背诵来考获高分。但在这里工作,所有事情也要靠自己的脑袋去想,靠自己的双手去试,当中会遇到不少未知数,而正正因为这些未知之数,教会他如何面对及解决困难。颖怡的个性不爱变化,容易矛盾,以往的工作经验(历奇活动教练)教晓她不要盲目向前冲,知道方法不通就要懂得改变方向。而“乐在制造”则提供了机会让她实践这种态度,让她不断尝试和学习跳出固有想法。“现在每当遇上困难,我会先选择改变想法,寻求更多可能性,而不是固执己见、盲目向前,甚至半途而弃”;以前读书经常会因为团体分组而从中偷懒的啊锋,不喜欢动脑根,更不愿主动参与活动。但成为“日活交流生”后,由构思到制作都是靠自己主导,惰性狠狠地被删走,独立思考能力提高,信心和动力亦因而上升,让他相信自己可以做得比想像中更好。这个夏天,“乐在制造”将迎来更多来自不同领域、专长及背景的青少年成为“日活交流生”,透过策划人、地、事之间的互动,发挥他们无穷无尽的小宇宙,融入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