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在板桥的大观社区建于民国45年,前身是全台第一个眷村“妇联一村”所设置的福利中心。民国52年,妇联一村因台风来袭遭受重创而迁往别处,但福利中心的住户在无人闻问的情况下选择原地重建屋舍,一直承袭到今日。
大观社区六十年来是许多弱势城乡移民的栖身场所,但因为国有土地政策的转变,当地居民成为“恶意侵占户”;这样的生存空间不仅被官员冷漠以对,现在更得面临强制迁离的命运。
大观社区居民 戚王员说:“叫你搬、这里要拆,那你要去哪?我是说那我去住大路边,后来想想不对,应该住公园才有水、有厕所。”
在法院宣布****大观社区后,社区居民就一直强烈反弹,原因在于多数居民年事已高,搬家和重新找房都是难题。
大观社区居民 董信雄表示,“我是没有办法,儿女他们有房子,我自己没有房子,我都很惨啦。”
在大观社区里有许多居民在这里成长、生活,即便困难重重,他们仍不愿放弃一直以来的家。居民透过歌声抒发心中的焦虑,也慰劳彼此一年来的辛劳。面对随时可能被拆迁的家园,居民们真的没有悲观的本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