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李安的来时路,确实如此。李安一步都没有离开过自己的理想。从当了6年在家烧饭、带小孩的“家庭主夫”,直到以《断背山》一片,勇夺导演生涯中第2座金球奖,李安真实人生中的低宕、悬疑、精采,比起他任何一部电影都不逊色。

如果有人正处在谷底、遥望峰顶,你最想送他一句什么话?

英文里,“watch”这个字不仅是凝视,更带着守护、等待的涵义。俯瞰李安的来时路,确实如此。李安一步都没有离开过自己的理想。

“赋闲在家”的6年,李安在别人眼中是“前途茫茫,靠老婆养”的状态,但是他很少抱怨。跟李安在纽约一起打过地铺的建筑师林洲民这样形容李安:“没有盘算、没有规划、只有累积。而且这种累积是自然的、像呼吸一样的,不是盘算式的累积。”

结果,当下怎么看都不划算的每段累积,后来都出现惊人的爆发力。这段期间,李安不停地看电影、写剧本,建立掌握电影结构的能力,终于在《推手》、《喜宴》中,大放光芒。

即使后来李安成名,他也没有变得急躁。李安拍《理性与感性》时,外界最好奇的,莫过于一个台湾导演如何进入19世纪的英国社会?鲜少人知,之前长达半年,他专心浸淫英国文学,借此沉淀出自己的诠释。

那时英语还不流利的李安,指导演员拍戏,是“一个字一个字迸出来的”,与当红巨星修葛兰互动,不得已时便模仿他的表情给他看,传达要求。“我做了该做的研究,”李安说。既然是自己相信的东西,就要坚持。

有些片子就算票房不尽如人意,照样在李安身上留下发酵的痕迹。像他拍《与魔鬼共骑》,学到如何驾驭马匹,后来在大漠拍《卧虎藏龙》便事半功倍;拍《绿巨人浩克》时,深入特效剪辑,也变成日后拍其他片子的珍贵资产。

高峰或谷底,掌声或嘘声,对李安而言,没有本质的改变,不过是一路继续前行,守望着不变的理想。就像他说自己人生最大的快乐,源于一次又一次接触不同的创作题材,“这是我了解人生的方式,也是我过活的方式。”

更多精彩报导,详见《Cheers杂志网站》。

※本文由Cheers杂志授权报导,未经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