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面为传统的客家华人面食之一,是马来西亚华人社区内最常见的面食,与现今中原的板面,实为相互辉映。早期称为“刀麻切”,客家话中“刀麻”意味是大刀,因早期尚未有制面机,厨师都会用玻璃空瓶将面团辗平,再用大刀将面团切成条状,因此得名。其中在客家人聚集的彭亨州内的各城镇与新村是一道常见的面食。“板面”这名词是在80年代初才首次出现于吉隆坡的食肆,传闻是一家名为“天涯客”的面摊,将其家乡的传统面食引入,为免当地说广东话方言的吉隆坡华人不懂“刀麻切”,而采用“板面”的叫法,亦渐渐成为马来西亚人对这道面食的称呼。
板面一般在茶餐室、美食中心或路边摊档都可见到其踪迹。板面的最大特色在于小贩即点即做;做法是事先将面粉、水与盐制成面团,在顾客点餐后,才将面团放入制面机,切成条状。切好的面条再用水煮熟,以汤或捞的食法,配以肉燥、木耳丝、薯仔菜丶虾干、江鱼仔、青葱及酱油等等,一碗客家板面就此形成。客家面食文化成功打破地域限制,演化成为当地受欢迎及流行的地道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