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袭港逾8个月,一群前线医护依然紧守岗位,为抗疫战出一分力。港大医学院内科学系临床教授孔繁毅提出“三联疗法”,即同时使用蛋白酶抑制剂、使用干扰素及利巴韦林,为轻度及中度确诊者进行治疗;但应对新冠肺炎难解之谜,又岂能单靠一人之力?正所谓近朱者赤,孔繁毅将数据化成治疗方案,为病人提供最温暖的希望,亦感化其徒弟抱有勇气,走上前所未知的疫战。
玛丽医院内科驻院医生谭永辉在疫症初期,虽然仍未专科毕业,但其优秀出众的成绩及勤奋好学的性格,早受“师傅”孔繁毅的青睐,故即使自告奋勇提出到隔离病房工作,孔亦对他抱有信心。被问及曾否有一丝却步,谭直言没有,冀透过身先士卒的行动,令身边同学及同事一齐走上前线。
2师徒其后合作无间,不但共同研发“三联疗法”,在第2波疫情经历邮轮钻石公主号群组,揭示病毒可一传二的传播链,对往后的部署给予方向。他们忆述最棘手的个案,一名本身有淋巴癌的确诊者,早前接受癌症治疗后康复出院,到欧洲旅游后回港,不幸染疫。由于病人不宜使用蛋白酶抑制剂,后来使用干扰素及利巴韦林,反应却一般。更甚是病人病情其后不断转差,一度以为会失救之际,2人与团体商讨利用血浆治疗后成功康复出院。
多次的合作令谭永辉领悟到,“一个人的力量很渺小”,亦唤起他成为传染病科医生的决心,立志成为师傅及大师傅港大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袁国勇教授般,在科研及从医的道路上走到最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