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叫作力;( 这种作用体现在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吸引和排斥 )

发生力的作用时的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

力的产生至少有两个物体,一个物体不会产生力的作用;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符号N表示.

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施力物体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也是施力物体.

如图所示:小孩子推墙的过程中,小孩对墙施加了力的作用,结果小孩向后退了,说明小孩也受到了墙的推力。由此看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如图所示:小孩对足球施加了力,结果让静止的足球运动了。足球受到了地面的摩擦力,结果足球静止了。由此可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我们把一个重物放在一个长板上面,结果长板在重物的压力作用下,发生了形变。

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叫作力的三要素。

用力的图示法表示:小车受到大小为20N,方向水平向右的拉力。

力的示意图:

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小车受到大小为20N,方向水平向右的拉力.

力的相互性:任何物体之间力的作用都是相互的。一个物体施力的同时也受力。因此,同一物体既是施力物体也是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相对的。一个叫作作用力,一个叫作反作用力.

例如:人踢球,人是施力物体,球是受力物体;同时人感到脚疼,球是施力物体,脚是受力物体。这样的力称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特点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物体的运动方向不变,速度大小发生改变。

例如:刚驶出站台的火车,做变速直线运动。

物体的速度大小不变,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匀速行驶的汽车拐弯了。

物体的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同时发生改变。

例如,向斜上方抛出的铅球,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在发生变化。

从字面上看“物体对物体”说明有力的存在时,至少需要两个物体,力是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的。这就是力的物质性。“对”字前面的物体,我们常把它叫施力物体(因为它施加了力),“对”字后面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受力物体。有力存在时,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例如:人推车,人对小车施加了力,小车受到了力,所以人是施力物体,车是受力物体。

物体间只有发生相互作用时才会有力,若只有物体,没有作用,也不会有力。

例如:人踢球,使球在草坪上滚动,人踢球时,人对球施加了力,人是施力物体,球是受力物体,当球离脚之后,人不再对球施力,球也就不再受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