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健署推动新生儿听力筛检以来,每年平均找出800名听损儿,但医师提醒,后天仍有许多因素会造成听力受损,4岁是一大关键时间点,孩子到了这时仍讲话不清楚,建议就医检查。
卫生福利部国民健康署今天发布新闻稿指出,据统计,台湾每1000名新生儿就有3到4人有先天性听力损失,国健署民国101年起全面补助本国籍3个月内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检,每年平均找出700至800名听损儿,及早介入治疗降低听语发展障碍。
马偕医院耳鼻喉科医师林鸿清接受中央社访问时说,先天性听力损失全球发生率都差不多,其中6成是基因遗传,4成是胎内感染、产程缺氧、黄疸指数过高、早产等因素导致。
林鸿清说,听力是语言发展的开端,听损儿若能在出生3个月内诊断,6个月前开始配戴听觉辅具并接受听语疗育,未来不论在语言或身心发展方面,都有机会和正常孩童无异。
然而,刚出生的宝宝不仅不会表达,也没有明显语言沟通障碍,尤其轻、中度听障孩子更不容易被发现,以往大多拖到2岁才惊觉孩子有听力问题,早已错过**治疗时机,国健署推动新生儿听力筛检后,多数听损儿都能在7个月大左右就确诊。
值得注意的是,新生儿筛检过关,也不代表终生都没有听力问题。
林鸿清指出,除了极轻度听损较难被发现外,部分孩子也可能因为迟发性听损、中耳炎、外伤、脑膜炎、感染等因素造成听力受损,4岁是另一个重要检查时机。
林鸿清说,一般状况下,孩子到了4岁讲话应该都很清楚,若有语言落后、讲话不清楚或电视经常开很大声、常听不到家人叫唤,都应提高警觉,尽早带孩子就医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