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前,阿里和港交所在谈判过程中无法就股权结构达成一致,造成重回港股失败。(此前阿里B2B公司曾在2007年登陆港交所,最终在2012年选择私有化,退出香港联交所)
2014年9月,阿里最终选择了纳斯达克,若计入超额认购权,募资总额最高可达250亿美元,一度成为美股史上募资规模最大的IPO。
错过阿里这件事,港交所一直耿耿于怀。
痛定思痛,港交所总裁李小加先生开启了革新之路,直至2018年4月30日,港交所修订后的主板上市规则正式生效,采取同股不同权结构的公司从此允许在港交所上市。
这一事件被看作是港交所的里程碑事件,也有了后来的互联网独角兽小米、美团等公司在港上市。
如今在港上市的条件已经开放,李小加先生也表示“我们非常欢迎阿里回香港上市,这是不出意外,远走的人总有一天回家,我觉得回家是肯定的,只要我们能解决他们的问题。”
近日有消息称,阿里巴巴考虑第二次上市,通过在香港上市募资200亿美元,目标是最早今年下半年递交上市申请,旨在多元化融资渠道和提高流动性。
阿里巴巴对上述消息不予置评,但可以肯定的是阿里自从赴美上市那天起,就一直存有回来的想法,只要条件允许的话。
02阿里二次上市有何好处?
阿里在美国上市后的股价表现不尽如人意。
从最新发布的财报来看,阿里的营业收入和利润都保持着一个非常不错的增长,但是股价方面并没有得到与之相称的回报,这种“水土不服”的问题有望通过“回家”缓解。
安永亚太金融科技总监詹姆斯-劳埃德(James Lloyd)曾表示,如果阿里里巴巴重回港交所,可以为更接近中国、熟悉中国商业环境的投资者提供更好的投资渠道,而且阿里巴巴自己也能从香港政府不断加大对金融服务创新的支持中获益。
另外,在中美贸易的持续影响下,阿里的股票不可否认被低估,因此如果可以在香港二次上市,阿里会有一个与之相符的估值,也能对冲贸易战带来的波动风险。同时也给阿里巴巴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和来源,“多一条腿走路”总是好的。
如果阿里重回香港上市,阿里便是同时在美国和中国上市的公司,为了增强投资者的信心,阿里未来无疑在提高利润方面将采取更多措施。
就近期来看,阿里上线和酝酿了淘小铺、躺平APP、淘宝高手等一系列社交产品,商家拓客引流的渠道趋于多样化,想获得这部分流量的话,对卖家而言,是需要增加推广成本的。
以淘小铺为例,截至目前,已有超过400家品牌、1000家供应商加入到淘小铺的货品池中,返给掌柜们商品定价8%-20%的佣金,可能就是从商家身上薅的羊毛。
加上直通车等传统渠道的关键词竞价越来越激烈,淘宝卖家想获得好的搜索排名,出价也将走高,推广费用在运营成本中的占比将会越来越高。
这还不是全部的,现在互联网科技发展迅速,短视频、直播、头条号、社交电商的迅猛崛起,这些坐拥海量客流的站外渠道也是卖家们的必争之地。
所以中小卖家夹缝中求生存的境况更加严峻,直通车不开不行,活动不报名不行,新的推广渠道也要投,总的推广成本增多将给运营带来极大的压力,最终效果如何?因人而异,冷暖自知。
另外,一直以来淘宝为人诟病的劣质、假货等问题将被进一步严格规整,而这些问题正是C2C模式下难以避免的,往后阿里对天猫的倾斜可能会更加明显,数百万淘宝C店边缘化的情况加剧,优胜劣汰的法则将持续奏效。
电商间未来的战役只会更残酷,继续也好,退出也罢,都是时代的选择。
如果您有任何其他想法,欢迎与我们联系交流~
有网店买卖需求的客户也欢迎来撩,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