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台湾《医次搞定》节目报导七岁男童与九岁姐姐因长期吸入塑化剂,以致弟弟性器官只有1cm,姐姐九岁来月经,事件引起公众哗然,亦令大众再次关注塑化剂带来的健康问题。
肾脏科医生陈俊宇在《医次搞定》分享案例,指最近接触一对姐弟,由于父母长期买外卖食物,这些食物用塑料袋装着热汤,由于高温令到塑化剂溶化释出,干扰体内男性荷尔蒙形成,以及令女性早熟。当中七岁男童,由于长期吃外卖食物,验出体内的塑化剂超标三倍,性器官只有1cm;而他的九岁姐姐亦因为这种饮食习惯影响了身体荷尔蒙分泌,年仅九岁已经有月经来潮,两姐弟也受到塑化剂影响了生长发育。
陈俊宇医生又指出,台湾已有调查研究发现,若产妇怀孕期间验出的塑化剂浓度较高,胎儿早产机会亦会较高,而婴儿出生后,患隐睾症的机会亦比一般婴儿较高,生殖器亦可能会比较短小。(电视节目截图)
塑化剂五大源头:
想避免塑化剂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平时应该留意容易吸入塑化剂的源头;尤其是家中有孕妇或小孩,更应加倍注意,以免塑化剂对身体造成长远和不可逆转的影响。
日常买外卖,会用到很多塑胶或发泡胶容器,这些容器在高温之下容易溶化,从而释出塑化剂,在电视节目中提及的一对姐弟,就是因为常吃外卖食物,长年累月喝下用胶袋盛载的热汤,以致吸入大量塑化剂。
平时便利店卖的饮品,多是以胶樽盛载。但其实各种胶樽的用料和可重用次数都不同。根据香港食物安全中心指引,塑胶可分为 7 个类别,全部都会标示在塑胶容器上,每款塑胶的耐热温度与用料均不同,重点是不能多次重复使用,以免释出塑化剂。
塑胶可分为 7 个类别(来源:香港环境保护署)
一般儿童玩具会标明不含 BPA、不含有毒物质等规格。但是在小型商店或网店购买的玩具,其详细成分都没有仔细标明,很可能未有通过安全测试,若小朋友长期玩这类玩具,很可能吸入大量塑化剂而不知。
爱美的女士都喜欢搽指甲油,然而不少香水、指甲油、发胶等化妆品中,都使用了塑化剂作为定香剂,而且愈香的产品,含塑化剂的可能性愈高,所以建议孕妇还是少用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