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纤之父高锟教授是2009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得奖人,他为互联网讯息传递奠下辉煌的功劳;很可惜,他早于2002年不幸确诊认知障碍症,其脑细胞的讯息传送功能失调,记忆里的词汇渐渐消失,语言能力减退,连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能力也不再。数年前,他培养了绘画兴趣,在导师耐心指导下,生活增添乐趣,也延缓了其病情趋向恶化。

高锟太太黄美芸说:“高锟因脑退化导致视觉及协调能力逐渐退化,近年他学习绘画,可刺激其脑部指挥手部绘画,亦可发挥其脑部创意。”

高锟教授十分享受绘画的过程,“他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绘画,不会完全听从老师指示。认知障碍症剥夺了其人生不少乐趣,但绘画帮他寻回不少欢乐。”她又说。高锟于年前曾作个人画展,之前曾制作成心意咭,为认知障碍者筹款。

高锟太太黄美芸于上月底出席团结香港基金发表有关社会创新研究报告时,指出艺术治疗可发挥积极作用。该报告指出,参与艺术和创意活动,除了长者(包括脑退化患者)之外,对于更生人士、边缘青年、少数族裔及学习障碍人士(包括专注力失调及过度活跃症(AD/HD)、自闭症候群(ASD)和特殊学习障碍(SpLD)患者,都非常有效。

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张博宇表示:“对于患上认知障碍症人士来说,无法理解外面事物,也无法用言语表达内心感受。利用艺术,是表达与沟通的工具,可让他们能够发声,满足他们希望有人聆听的需要。”他说,现时港人对艺术治疗的认识不多,社会各界应予推广。

随着香港人口老化愈来愈严重,展望至2039年将有247万港人是65岁或以上长者,占人口逾三成。据一项学术研究,预料该年逾33万港人患上认知障碍症,届时对长者支援服务的需求料将大增。

葵涌医院去年十月于旗下日间中心以及葵青区两间安老院舍试行“精龄活脑”先导试验计划,从海外引入具主题性及有系统的认知刺激治疗活动,包括乐器合奏、回忆童年往事等,乃全港首间医院引入音乐治疗,使激活长者大脑。

有关服务由老龄精神科注册护士专责向院舍人员教导带领技巧。“艺术治疗可有助脑退化症病人掌握距离及空间,训练其聆听指示的能力,因而建立自信。”据一名姓邝的艺术导师接受媒体访问时称。

现时老龄精神科专科轮候时间逾半年,反映长者对此服务需求紧张。如上述先导计划试验可行,长远应扩展至其他院舍,实践医社合作,达成社区安老照顾更好。

至今医学对认知障碍仍难以完全有效根治,但如能及早得知病情作出补救,仍可延缓恶化。可是,现时进行艺术治疗的专业治疗师不多,但不少志愿组织期待为长者进行这别具意义的服务。团结香港基金会建议,香港应尽快培养不同领域的艺术治疗师,将艺术治疗师编制为医管局的“专职医疗人员”,以应对未来人口老化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