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踏上这条路其实只是想帮助家人。”提到投入社福工作的契机时,周文珍说道。
周文珍的外甥于1989年出生时,生理行为表现相对异常,当时社会对于心智障碍尚未有全面性的理解与概念,在陪同姐姐参加心路基金会的义诊过程中,她发现原来心智障碍者与其家人是被大众边缘化的,后来也才知道外甥是所谓的“小胖威利”病人。就这样怀着帮助姐姐和外甥的想法,周文珍选择转而就读社工系,一毕业便投身心路基金会,服务心智障碍者家庭与社会教育。
在职7年,历经组织从零到一的艰难,周文珍意识到,对于小单位的公益组织,需要更多人提供稳定且持续性的资源,服务才能长远,而联合劝募协会正是这样的中介型组织,于是她助人的脚步又跨足至此。在非营利组织深耕多年,在在奠基了周文珍对于社会福利工作所需的土壤跟养分,培养出她对于社会议题的敏感度并提供有效行动方案,导入企业营运规则进行绩效管理。
“除了爱心,我们还有专业。”周文珍认为不该只是抱着“同情心”做事,从事公益工作者,更需具有专业知能与创新策略,深入各面向看待社会的供需。专业能量促使周文珍创下许多纪录,包括成立第一个社区家园与早期疗育中心、推动身心障碍相关立法、单年劝募4亿3千万善款。
周文珍从不眷恋头衔与名利,也不为自己设限,她乐于在每一场“战役”中实现更多的自我挑战,面对社会福利这类发展性工作。“虽然这是极大的困境,但是它同时也展开了一个极大的机会。”周文珍坚定地说着,毕嘉士基金会的成立与服务真切地印证了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