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到 306-337 年间,君士坦丁大帝 (Constantine the Great) 成为第一位基督徒罗马皇帝,给予人民宗教自由,亦召集基督教的大公会议,最终通过《尼西亚信经》,确立“三位一体说”为正统教义。可惜他对基督徒的偏袒,造成人民信仰表面化,及为数世代之后的教会高层腐败埋下了种子。之后多朝皇帝的“基督信仰”参杂了强烈的民间信仰元素,教会虽持续地成长,但也渗入了大量为利益而加入教会的人。到了 380 年,皇帝狄奥多西一世 (Theodosius I) 把基督教定为国教,可惜他的信仰有明显偏离,后期更用残酷手段禁止其他宗教。之后一千年,教庭有不少重要建树,但也慢慢走向扭曲的信仰。期间有不少真诚委身予主的修士企图改变腐败的情况,但一直到了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 1483-1546) 时期,宗教改革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