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学科点现有教授(研究员)16名,副教授(副研究员)12名,其中博士生导师10名,硕士生导师33名;在校博士生16名,硕士生134名,本科生646名。科研专用实验室面积2310M2;仪器设备总值1059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仪器15台。2000年以来主持国家、省部级等各类科研课题42项,科研总经费520万元,其中国家863项目、国家973前期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丰产工程项目与示范项目等国家级课题9项,国际合作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26项。在《Plant Disease》、《Phytopathology》、《Journal of Biological Rhythms》、《植物病理学报》、《中国农业科学》、《植物保护学报》、《昆虫学报》、《农药学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80篇,其中SCI、EI收录10篇;获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发明专利3项;主编、副主编、参编了10余部全国“十五”规划和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获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

在完成大量高水平科研课题过程中,科研队伍得到了进一步扩大和优化。近五年来共培养各类人才543人,其中博士生16人、硕士生67人,引进高层次人才4人;与美国、捷克、日本、加拿大、瑞士、瑞典等国家著名学府建立了稳定的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承办国际会议1次,全国性学术会议1次,大大提升了学科的整体水平,扩大了在国内外的影响。

同时,本学科还是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副理事长单位、河北省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单位、河北省昆虫学会理事长单位、河北省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单位。

在长期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植物保护学科在植物与病原物的分子互作、植物抗病基因的克隆、生物源农药的研制与安全性评价、农业有害昆虫灾变机理与可持续综合治理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研究方向和特色。

目前,植物病理学科在植物与病原物的分子互作、植物抗病基因克隆、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植物病原真菌毒素、植物免疫学、真菌分类学、植物病虫害流行等领域开展研究,并已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的学术地位。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学科紧紧围绕农业生产的重大问题和农业昆虫学研究的前沿,已形成生防微生物及分子生物学、害虫生物防治、昆虫生理生化、昆虫系统发育与分子生物学、害虫综合治理、昆虫与植物的关系、昆虫毒理、昆虫生态、生物源杀虫剂的研究与应用等9个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其中生防微生物及分子生物学、昆虫毒理和昆虫生理生化等领域的研究在国内外处于领先或先进地位。

农药学科主要围绕农药残留与分析、农药剂型加工与应用、天然产物农药等方向开展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