茎: 茎粗糙,有槽,基部稍木质;枝明显4棱形,棱上有倒生小刺。

叶: 叶4片轮生,纸质,叶形变化大,常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9cm,宽可达5cm,顶端渐尖,基部圆形至心形,上面粗糙,下面脉上和叶柄常有倒生小刺,基出脉3或5条;叶柄长短不齐,长的达10cm,短的1仅1cm。

花: 聚伞花序通常排成大而疏松的圆锥花序状,腋生和顶生;花小,黄白色,5数,有短梗;花冠辐状,直径约4mm,5裂,裂片卵状三角形,先端急尖;雄蕊5,着生在花冠管上;子房下位,2室。

子实: 浆果球形,直径5-6mm,先红色,后转为黑色或紫黑色。

产地分布: 分布于我国东北部、北部、西北部和四川。俄罗斯远东地区也有。

生境分布: 适于疏松肥沃、土层深厚的砂质壤土。常生于开阔坡地、草甸或路边草丛等处。

生态习性: 喜凉爽、湿润的气候,耐寒,成苗抗旱力较强。

用途: 根及根状茎供药用,亦作染料用。茜草在中国汉代已有栽种用作染料的记载。《史记》载:“千亩卮茜,其人与千户侯,”说明茜草在当时已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其它: 种植:一般用种子繁殖,也可用分根、扦插和压条繁殖。春季播种,按行、株距27×20厘米开穴,每穴播种3~5粒每亩播种量1~1.5千克。苗高7~10厘米时进行间苗每穴留苗1~2株。为控制茎节发根促进主根生长可在8月翻藤一次或设立支柱。冬季植株枯萎后培土越冬,种植2~3年后即可采收。于12月上旬叶枯黄时挖取根部晒干。

请输入查询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