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涎,俗称流口水,指小儿口中唾液不自觉从口内溢流出的病证,是小儿常见疾病之一。
一般来讲,1岁以内的婴幼儿因口腔容积小,唾液分泌量大,加之出牙对牙龈的刺激,大多都会流口水,这属于生理现象。
随着生长发育,大约在1岁左右流口水的现象就会逐渐消失。如果到了2岁以后宝贝还在流口水,爸爸妈妈就要加以重视了。
根据中医、流涎的原因分为先天脾虚和后天脾热。
表现:流涎粘稠、口气臭秽、食欲不振、腹胀、大便秘结或热臭、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等。
表现:流涎清稀、口淡无味、面色萎黄、肌肉消瘦、懒言乏力、饮食减少、大便稀薄、舌淡、苔薄白等。
1.大人不宜用手戳捏患儿腮部,以免加重病情。
2.宝宝口水流的较多时,家长记得护理好宝宝嘴周围的肌肤,每天最少用水清洗两遍。
让宝宝的脸部、颈部保持干爽,以免患上湿疹。如口周皮肤发红或起小红丘疹,此时需涂上一些婴儿护肤膏。
3.不要用较为粗糙的手帕或者毛巾在宝宝的嘴周边抹来抹去,容易损伤皮肤。
要用非常柔软的手帕或餐巾纸一点点蘸去流在嘴巴外面的口水,让口周保持干燥。
4.宝宝在乳牙萌出期齿龈发痒、胀痛,口水增多,可给宝宝使用软硬适度的口咬胶。
6个月以上的宝宝啃点磨牙饼干,都能减少萌芽时牙龈的不适,还能刺激乳牙尽快萌出,减少流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