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 年,Baruch Blumberg 在澳大利亚土著患者血清中首次发现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1972 年,可溶解的 HBV 核心成分乙肝病毒 e 抗原(HBeAg)被发现。几十年来二者已成为“古老”的 HBV 感染诊断标志物,随着 HBsAg 和 HBeAg 定量检测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些“老”指标在临床应用中的“新”价值正在得到极大的拓展。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总体目标为预防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细胞肝癌的发生,提高患者生存率。在现行的慢性乙肝诊疗临床实践中,HBeAg 血清学转换和 HBsAg 转阴或血清学转换是评判慢性乙型治疗总体目标实现情况的替代指标。

2 月 17 日,APASL 2017 雅培卫星会上,首都医科大学友谊医院贾继东教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牛俊奇教授和北京大学医学部李杰教授对 HBsAg 和 HBeAg 定量在慢性乙肝患者自然史评估、治疗策略的制定和管理、疗效预测以及母婴阻断临床方案优化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介绍。

随着 ARCHITECT HBeAg 定量检测试剂的上市,HBeAg 这一“老”指标也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Scott Bowden 等人发现,HBeAg 水平与 HBV DNA 有着良好的相关性,能反映慢性乙肝患者体内 HBV 复制的活跃程度;Tseng 等人研究证实,血清 HBeAg 阳性患者随访 20 年 HCC 风险高达约 20%。

而治疗 12 周或 24 周时 HBeAg 定量水平在慢性乙肝患者疗效预测和治疗方案优化方面的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需要指出的是,有证据表明对于 30 岁以上的慢性乙肝患者,HBeAg 血清学转换或消失后可能需要延长治疗,以降低复发风险。

慢性乙肝孕妇 HBV 母婴阻断,目前临床主要采取婴儿注射乙肝疫苗+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措施。然而对 HBeAg 阳性的孕妇,仍有 5%~10% 的婴儿有 HBV 感染风险。研究发现,在未经抗病毒治疗的 HBeAg 阳性孕妇中,HBsAg 和 HBeAg 可作为 HBV DNA 的替代指标,预测慢性乙肝孕妇母婴传播风险。

定量技术的发展为传统的慢性乙肝血清学标志物赋予了新的意义, 不论是在普通慢性乙肝人群还是特殊的孕妇群体中, 标准化、自动化的 HBsAg 和 HBeAg 定量都在患者免疫状态、治疗策略选择、疗效评价和患者预后评估等方面展现出了重要价值。 同时,其操作简易,价格经济,适于广泛推广并应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