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6.人格作为一个心理学范畴,主要指人不同于任何其他动物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即人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特征。
37.审美创造能力,是指审美主体在感知美、鉴赏美的基础上,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事物的能力。
38.自然美是指各种自然事物自然现象的美。
39.社会美育就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借助于各种专门的美育设施和机构以及环境的美化对人实陁的美育。
40.美感是人们在审美过程中产生的具体的心理感受。是一种包括审美感知、审美想像、审美情感和审美理解等多种心理因素的综合心理过程。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2)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审美实践活动。(2分)
43.(1)发展少儿的听觉感受能力。听觉感受力是进一步产生审美知觉(审美感受力)的必不可少的基础。(2分)
(2)培养少儿的创造性想像力。音乐创作和音乐欣赏对于想像力都是一种激发、强化和发展。(2分)
(3)净化和陶冶少儿的情感。音乐的表情性使少儿在观照与感受音乐过程中,逐渐学会领悟、体验到情感的人性内涵,从而丰富、深化自身情感。(2分)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评分参考】要点完整,阐述充分,举例得当,可获得满分;阐述一般,得分8-10分;没有阐述,5-7分。
45.(1)美育的形象不仅是一种“象”,而且是一种融合着主体之“意”的象,是具有意味的象,意味性实际是主体与对象两方面共同结合的产物。(5分)
(2)从审美对象来说,构成对象的某些具体可感性的特点,某些形式因素都可能富有某种意味性。(4分)
(3)对象本身的形式因素所包含的意味,同样需要审美主体的发现与创造。(4分)
(3)范围不同。美育范围比较广泛,德育主要适用于社会领域。(3分)
(4)方式不同。美育依靠展示吸引自愿接受的方式,德育则带有强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