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体长圆而侧扁。头大。吻长。眼大。主上颌骨长度可达眼睛中央的下方。齿绒毛状,前鳃盖稍呈锯齿。第一背鳍之第I棘即是最短的硬棘,其长度约为第II硬棘的1/4,而第II硬棘约为第III硬棘的1/2-1/3;第IV硬棘最长,但其长度较眼径和吻长的总和为短。胸鳍长,超越臀鳍的起端。D. VII-I,9;A. II,8;P. 14;Pred. S. 5;Ll. 25-26;Tr. 2/7;GR. (1-3)4+1+(14- 15);HL. 2.48-2.60;BD. 2.54-2.66 in SL;ED. 3.10-3.20;SnL. 4.58-4.85,IS. 5.32-5.54 all in HL。体棕色,体侧具两条水平狭带,中间一条从眼上方到尾柄,上方一条自吻端向后延伸,仅到第二背鳍下方止。尾柄中央有和瞳孔大小相当之黑点。陈氏天竺鲷(Apogon cheni)为本种之同种异名。

栖所生态: 主要栖息于面海侧的礁石区,从礁盘的外缘至深达100米处。白天停留在岩礁下方或洞穴内,晚上则外出觅食多毛类以及其它小型底栖无脊椎动物。

地理分布: 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区,包括台湾南部及日本琉球海域。台湾南部海域分布于垦丁至小琉球一带。

利用: 通常以下杂鱼处理,用作鱼饲料,有时会晒成小鱼干自家食用,并无任何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