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
1977年联合国荒漠化会议正式提出了土地荒漠化这个世界上最严重的环境问题。 在1994年10月14日至15日于巴黎举行的公约签字仪式上,林业部副部长祝光耀代表我国政府签署了公约。 为了有效地提高世界各地公众对执行与自己和后代密切相关的“防治荒漠化公约”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国际联合防治荒漠化行动,迎合国际社会对执行公约及其附件的强烈愿望,以及纪念国际社会达成防治荒漠化公约共识的日子,1994年12月19日第49届联合国大会根据联大第二委员会(经济和财政)的建议,通过了49/115号决议,决定从1995年起把每年的6月17日定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旨在进一步提高世界各国人民对防治荒漠化重要性的认识,唤起人们防治荒漠化的责任心和紧迫感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选神健更环保! 当我们俯瞰地球家园,蔚蓝的大海、绿色的森林令人沉醉,但黄色的沙漠却不禁让人揪心。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每年的这一天,“荒漠化”的问题就会被大家广泛谈起。 地球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异变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它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严重威胁
本文摘要:国家林业局政府网10月13日讯值此我国纪念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20周年之际,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管理中心(防沙治沙办)作为公约履行主管单位发布中英文标识。该标识整体呈圆形,中心为篆体沙字,圆内以黄绿为基准色,分别代表了我国的荒漠化危害和以植树造林为主的治沙措施,体现了树(绿)进沙(黄)退,圆下书写中英文名称。 标识整体简明易懂,透出中国文化气息,寓意我国持之以恒防治荒漠化的信心和决心
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作为多学科综合和交叉性学科,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在2001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重点建设学科,其主要任务是解决我国对水土资源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所提出的关键理论与技术问题,在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安全和水土资源开发与保护等方面有着宽广的研究和应用领域。 生态学、森林环境学、植物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学、保护生物学、测量与遥感、土壤学与地质基础、土壤侵蚀原理、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沙漠化原理、水力学、水文学及水资源、环境地理学、荒漠化监测等。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培养具备生物学、生态学、森林及草场培育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国土资源、水利、农业、林业、环境保护等部门从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规划、设计、施工及森林生态环境建设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3.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100081 土地荒漠化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也是我国面临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遥感技术以其信息量 大、获取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受人力物力的限制小等优点,在过去的30 多年中,已逐渐成为土地荒漠化监测的重 要数据来源和技术手段。本文首先概述了土地荒漠化遥感监测中使用的遥感数据源,综述了各类卫星遥感影像、影 像的不同季相、波段和各类植被指数的选择等;讨论了土地荒漠化信息遥感提取的多种方法,综合比较不同遥感提 取方法的优缺点,进而分析土地荒漠化遥感监测中多采用计算机自动分类与人工手动分类结合的原因
本文摘要:据《地质勘查导报》报导,11月1日,中国管理荒漠化基金会派驻成都办事处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这标志着中国西部地区管理荒漠化工作全面启动。 中国管理荒漠化基金会经国务院批准后,于去年9月正式成立。该基金会致力于中国荒漠化土地的管理与完全恢复,以及建设较好的,通过筹措资金、专项资助、学术研讨、国际合作等,为中国管理荒漠化事业减少筹资渠道,不断扩大资金来源
本文摘要:今天(6月17日)是世界预防荒漠化和旱季日,今年我国将这一纪念日的主题订为预防土地荒漠化 推展绿色发展。 荒漠化被称作地球的癌症,是影响人类存活和发展的全球根本性生态问题。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土地面积较小、危害最相当严重的国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