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高雄的路中庙社区,推出社区的“时间银行”,鼓励民众为社区服务,会啥就做啥,譬如说会种菜、写春联、算命、修眉毛,都可以拿来服务别人。用服务的时间换点数,再用点数换东西。最重要的是,街坊邻居有互动,整个社区就活起来了。

来到理发店,这位太太递给老板娘一张时分券,说要修眉毛;另一头,在理发店内打扫环境的阿姨,也等著服务完,要向对方领取时分券,这张票券,是他们社区自己发行的时间货币,面额有10分、30分、60分,利用它们,民众可以换取需要的服务或商品。

理发店老板娘说,“(发挥)每个人的专长,像我不会的你会,我就等于说互相的帮忙。”

高市路中庙社区发展协会总干事 王月娥表示,“当你的时间货币没有了,你就要想尽办法再去赚,去陪伴老人,去帮他拿药,带他们去医院就医,类似像这样子,或者是说你提供你家里你觉得很有价值,你用不到可是别人用得到的东西。”

自己驾轻就熟的修眉技术,能换得别人的服务,还是在自己社区就能找到,对她来说省钱又方便,而开办这活动的高雄路中庙社区更发现,时间货币的概念一推行,才知道身旁卧虎藏龙。

像是这位林女士,就很会种菜,每次拿来卖都相当抢手,而写得一手好书法的老师则能帮人写春联,对命理有研究的人,则能帮邻居指点迷津。

参与的居民林女士说,“我会去种这些菜,也是因为打发我的时间,才不会无聊啊,现在像这样有办这个活动,我们就这样觉得很有趣,说要种菜来卖。”

这是高雄首间社区时间银行,让民众透过互助的方式赚取“时分券”,这种时间货币,跟其他县市不同的是,路中庙社区主打时间货币可以随时取用,不像其他志工服务存折,得到老年时才能使用,而参与的对象也以街坊邻居为主,借此增进社区互动。

高雄市前镇区竹西里长 林金良表示,“年长者有时候都坐在家里,这个像跳蚤(市场)性质一样嘛,出来看看,见一下老朋友。”

鼓励民众走出家门,路中庙社区希望邻居交流机会增加,也让公共服务变得更有价值,而年长者也借此得到陪伴,不再只是天天守着电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