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安装的五十支智慧灯柱,只有两支的镜头有运作,其中一支在九龙湾常悦道。

【星岛日报报道】政府二〇一七年提出设立“多功能智慧灯柱”,并于今年四月起陆续安装,推行试验计划,不过近日市民对灯柱会否侵犯个人隐私存有疑虑。政府资讯科技总监办公室宣布,三项灯柱功能将不会即时启动,现有五十支灯柱中,仅两支具运作中的摄影机,政府未来一至两个月将设立咨询委员会商讨,待社会有共识才启动相关功能。创新及科技局局长杨伟雄昨澄清,智慧灯柱收集城市数据而非个人数据,没有人脸识别功能,如有需要,试验计划可延迟或“一步分两步行”。

内地拟设“社会信用体系”,最近港人对本港设立智慧灯柱亦表示疑虑,担心收集个人资料问题。资科办、路政署、物流及供应链多元技术研发中心(LSCM)昨日向传媒解构智慧灯柱所含技术与隐私问题。助理政府资讯科技总监黄志光表示,有见市民对部分应用可能涉及隐私的关注,智慧灯柱有三个功能将不会即时启动,包括环保署以摄影机协助监察非法倾倒建筑废物黑点、运输署的蓝牙交通探测器,以及摄影机收集车牌号码计算不同类别车辆使用道路数量。

就市民最关注的摄影机镜头,资科办表示,现时五十支已安装的智慧灯柱中,有二十一支设摄影机,不过运作中的镜头只有两支,分别位于九龙湾常悦道一个十字街口,以及启德承启道。黄志光解释,这两个全景摄影机,会收集实时交通数据,当中每隔两分钟作交通快拍,影像会于灯柱内处理,将高清影像降低其分辨率,并传送至“资料一线通”(data.gov.hk)后,随即删除,输出的低清图像不会辨认出车牌或人脸。

LSCM副总监黎振伟亦解释,用于灯柱的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由物流及供应链多元技术研发中心研发,装置只是电子标签,发出讯号,没有收集数据的功能,也不能读取其他装置的资料。其中一个用途是配合视障人士手杖系统,为视障人士导航。至于蓝牙传送器只用作提供定位服务,例如为市民和游客提供附近地点的公共设施资讯。

创科局局长杨伟雄昨亦澄清,灯柱仅收集城市数据,数据会开诚布公上载“资料一线通”。至于在同一街道设立多支智慧灯柱,目的是配合香港未来发展5G服务,预留空间予营办商在灯柱最上端安装小型基站,并提供免费Wi-Fi服务。他强调,政府每走一步都咨询过隐私专员公署,并会遵守《隐私条例》,智慧灯柱推行前分别咨询立法会及当区区议会,在有用数据和隐私保护中取得平衡,在建设智慧城市中,努力与市民达成共识,如有需要将考虑延迟或“一步分两步行”。

黄志光补充,政府将于未来一至两个月设立咨询委员会,邀请业界技术专家、隐私专员及网络安全专家审视灯柱项目及功能安排,讨论如何在技术层面释除市民忧虑,之后才到区议会咨询。他强调,在未有共识前,不会启动现时停止使用的三项功能,往后新灯柱亦暂时不会安装摄录器材。另外,所有灯柱资料都不会交到第三方,包括警方及执法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