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揭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不足两年,德国席卷了大部分的欧洲大陆,日耳曼民族惊人的动员能力,震惊世界。

欧罗危机已经由经济层面扩散至政治范畴,希腊和意大利的总理都相继落马。不少希腊人对德国主导的欧盟施加于自己国家的经济苦药,心存忿恨,网民作弄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国内的网站发放她穿上纳粹军服的伪造照片。

欧洲福利国家给人的印象是,人民好逸恶劳,假期长,薪金高,导致生产力下降。德国可能是唯一的例外,21世纪的首10年,德国是全世界生产力提升最快的工业国家。德国人在很久以前,就看出欧罗虽然对德国出口帮助很大; 然而,长远还要靠提升自身的生产力。德国在提升生产力的方法不是减低福利,而是提高效率。一方面利用先进技术提升自动化减低生产成本,此外,劳资双方亦能往大处想,工会支持资方控制工资,有人谑称:德国的左派比其他欧洲国家的右派还要右。当然归根究柢,还是民族性使然,德国人不尚空谈,重结果。有一半笑话半真实的说法:美国人虽然工作时间长,但花在自来水机旁“吹水”的时间亦多; 德国人不来这一套 所以可以早下班。

往后看 欧罗区目前的困境的解决方法不出两种:一是货币联盟解体或半解体,例如分南北两区,又或富裕国家与非富裕国家;二是由货币联盟扩展到财政联盟(Fiscal Union)。如果走后者这一条路,肯定德国的势力会愈来愈大。虽然二次大战结束超过半个世纪,但德国的壮大仍会唤醒很多人脑海中的纳粹德国。

欧洲各国之间的恩怨情仇,源远流长,有阵子像唇齿相依的伙伴,有阵子像同床异梦的怨偶。德国相对起二次大战的另一战败国日本,更勇于接受他的历史角色和承担责任。他要求其他欧罗区的盟国要为自己的财政负责,才肯伸出援手,不过是推己及人而已,其他国家是否领情,倒很难说?说不定有些人会觉得,这是上一代的债,这一代还。

(于2011年11月18日刊登于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