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月25日周一发布的“询问约翰牧师”(Ask Pastor John)一集中,一位72岁的男性就自己回顾一生时的悔恨感询问派博牧师。这位男性表示:“我能回想起一生中错过的很多机遇:我没有参与任何宣教之旅,我没有支持过宣教士,我甚至没有抓住本该抓住的专业性机遇,以及在人生每个阶段更好的投资和赎回我的时间。”
这位男性问道:“一位年长之人是否有可能在回顾一生时得出结论:我多年来经常错失了上帝的意愿?还是这个我在所有决定中都完美地体现了上帝的旨意,所以可以不用有半点悔恨?”
作为回应,派博列出了在解决憾事时需要考虑的四个重要事项,其中之一就是“记住我们的罪恶并感到悔恨是件好事”。
派博称:“没有悔恨的生命是建立在幻影之上的。如果您在回顾自己的生命时并没有发现罪恶,并且不为罪恶悔恨,那么您就不会看到真实,你也没感受到真实,您所看到的是个幻影。”“有很多态度、言辞和行为,实际上并不是为了荣耀上帝,而是自私。既不是爱心也不是信仰,而是出自满不在乎和恐惧。有很多出于您口的事物并不是为了提升而设计的,还有很多好的方法却带有不良的动机。”
派博引用了《提摩太前书》1:15作为例证,称记住一个人的失败“深化加强了我们对恩典的感激之情”。“保罗从未忘记自己对过去的悔恨。在生命快要结束之际,他写道,‘基督耶稣降世,为要拯救罪人。这话是可信的,是十分可佩服的。在罪人中我是个罪魁’…这就是个悔恨,他从未忘记。”
派博的这番评论与其他哲学家和社会评论家的流行做法背道而驰,后者们为创建“没有悔恨的生命”撰写了大量的专栏文章。如作家兼生活教练格蕾丝·布鲁洛克(Grace Bluerock)在2017年的《赫芬顿邮报》(Huffington Post)上写了一摞清单,目的正是为读者提供“生命没有悔恨的十种方法”。
她这么写道:“作为一名前临终关怀的社会工作者,我从悔恨中学到了很多。令我感到震惊的是,在生命的尽头,我的很多临终关怀患者都希望自己能过上完全不同的生活。”“我们永远不可能知道能活多久,所以我们必须每天都作出明智的选择才能充实地生活,充分利用到我们的每次经历。”
布鲁洛克总结道:“我们的生命注定要充实而又完整地生活,全无悔恨。我们永远不知道自己还有多久,所以让我们开始活在今天和每天都没有悔恨的生命中吧。”
约翰·派博:“地狱的痛苦分不同程度”
约翰·派博:性吸引力对婚姻并非必不可缺,“与持守盟约之爱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