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一件小事,我真是小心眼的人!”

“我是不是很易怒?惨了,别人会怎么看我?”

“愤怒”的感受在心中升起时,这是我经常有的自我对话。

我通常第一时间选择压抑,并且责怪自己,因为我认为“愤怒”是错误的,是幼稚的表现,作为一个成熟的人,我应该时时刻刻保持平静与笑脸,气氛的和谐比自我感受重要太多了!

可是假装“愤怒”的情绪不存在,就真的不存在了吗?

参与“拥抱内在小孩~心理界限训练工作坊”时,我才真正明白,其实“愤怒”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不受尊重时、被侵犯时,是“愤怒”帮助我们捍卫自我,是“愤怒”帮助我阻挡进一步的剥削和伤害。而当我们拒绝去靠近甚至忽略“愤怒”的情绪,将之视为“负面的”、“不好的”,他人的声音会逐渐取代自我的声音,我们也会因为自己的“愤怒”感到自卑或羞愧,无形之中我们也将失去掌控生活的权利。

如同姵莹老师一直以来强调的:“愤怒会发生都是有原因的,当愤怒的孩子被理解后,愤怒的情绪就会像波浪一般平息在沙滩上,又是海阔天空。”可是当我一直忽略愤怒,这些能量便转化成伤害我的价值、我的尊严的武器。

活动的过程中,我多次的向内征询,练习不责备,只是倾听自我的声音。

我学着去看见“愤怒”背后的原因,以及具体的将它表达出来。我告诉自己:我不需要总是成为一个对自己严苛的大人,也不需要成为“没有愤怒的人”,我需要做的是去拥抱,而不是推开愤怒又受伤的内在小孩。释放与理解情绪,就是爱自己最好的方法。

是个抱持着梦想的九零后有为少女,热爱“心理学”与“戏剧表演”。期待成为名副其实的助人工作者,平时也在剧场打杂,偶尔参与演出。 相信心理学可以让世界变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