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鼻部穿通性毛囊炎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鼻部穿通性毛囊炎已经自动替换为穿破性鼻腔毛囊炎,可点此恢复原貌,或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穿破性鼻腔毛囊炎(folliculitis nares perforans)也称穿孔性鼻腔毛囊炎,较少见,为发生在鼻前庭鼻毛的深毛囊炎,1927年首先被Culver描述。临床表现为鼻腔内初感疼痛,鼻毛根部毛囊口周围小脓疱,后毛囊炎向深部浸润,穿破皮肤而在鼻翼上产生小脓疱,脓疱内包有受感染的鼻毛。治疗参考毛囊炎。局部处理可挑开鼻毛上脓疱痂皮,拔出其中鼻毛,涂以红霉素、利福平软膏等。

免疫功能低下、糖尿病、皮肤卫生差,以及搔抓。化脓性球菌从鼻腔内皮侵入,繁殖生长,向深部浸润,穿破皮肤而在鼻翼上产生小脓疱,脓疱内包有受感染的鼻毛。

鼻腔内初感疼痛,鼻毛根部毛囊口周围小脓疱,后毛囊炎向深部浸润,穿破皮肤而在鼻翼上产生小脓疱,脓疱内包有受感染的鼻毛。

根据临床表现:鼻腔内初感疼痛,鼻毛根部毛囊口周围小脓疱,后毛囊炎向深部浸润,穿破皮肤而在鼻翼上产生小脓疱,脓疱内包有受感染的鼻毛。即可诊断。

中医病机及辨证:本病与中医的鼻生疮相类似,如《诸病源候论》鼻生疮候记载:“鼻是肺之候,肺气通于鼻,其脏有热,气冲于鼻,故生疮也”。中医认为系肺胃之热气,上冲于鼻所致。

鼻部上皮瘤:无鼻毛部深部毛囊炎的原发损害。

局部处理:挑开鼻毛上脓疱痂皮,拔出其中鼻毛,涂以红霉素、利福平软膏等。

欢迎您对穿破性鼻腔毛囊炎进行讨论。您发表的观点可以包括咨询、探讨、质疑、材料补充等学术性的内容。

本页最后修订于 2013年4月14日 星期日 13:41:51 (GMT+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