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不口渴时,为什么也要喝水呢?

由于老年人口渴中枢对缺水的反应不灵敏所以老年人应做到“不渴时也常喝水”的习惯。除了白天主动喝水外夜间也应喝上一杯水使血液稀释降低血液黏度减少脑中风的发病率。其实,老年人及时喝水,有很多好处。

老人晨起第一杯水显得很重要不仅补充了整晚人体代谢所消耗的水分同时还可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粘度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起床后可空腹喝一杯水因为睡眠时我们的隐形出汗和尿液分泌损失了很多水分起床后即使不感觉口渴但体内仍会因为水分缺乏而导致血液粘稠。因此起床后一定要尽快小口慢慢补充水分。

老年人晚间睡前不饮水可导致血浆浓缩、血液粘稠度升高和血小板凝聚能力亢进从而可促进体内血栓形成。对于老年人或患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的人晚间睡前饮杯水可以预防致死性梗塞。晚上睡觉前1—2小时喝一杯水也可防止夜间血液粘稠。夜间增加一次喝水很重要。但对患有心衰和心功能不全的患者睡前不宜大量喝水否则会增加心脏负担。

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减退,神经中枢对缺水反应不太敏感,会因“不渴”而不愿意喝水,身体经常处于一种轻度脱水状态而不自觉。所以要经常提老年人适量喝水。在饮水方式和饮水时间上要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点而定,一般以睡前,半夜和起床后为饮水的时间。

睡前:老年人晚睡前不饮水可导致血浆浓缩,血液黏稠度升高,从而可促进体内血栓形成。对于老年人或患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的人,睡前饮一杯水,有助于预防致死性梗塞。不少老年人怕夜间起床排尿,其实老年人膀胱萎缩,容量减少,不饮水照样要起床排尿。

半夜:中老年人心肌梗死和脑梗死常发生于天快亮和起床后二三小时的时候。就是因为夜间血液中的水分不足,血液黏稠的缘故。

起床后:起床后首先饮一杯水(200毫升左右),可及时稀释过稠的血液,促进血液流动,有预防脑血栓,心肌梗死等疾患发生的作用。当天气炎热或饮食多咸时,更应多喝些水,这既可补充流失的水分,也可将体内的废物及时排出体外,防止体内环境变化过大而损害身体健康。

1、清晨空腹可先喝一杯温水上午可安排两次饮水如9点左右一次、11点左右一次下午也可根据活动安排两次饮水。

2、晚上不要为避免夜尿太多而一口不喝因为夜间皮肤的蒸发、出汗、呼吸都会让体内水分丢失可以喝200毫升左右的水。

3、运动前、泡澡前、喝酒前都要少量补水出汗多时除喝水外还要注意补充点钠钾。

4、喝水时不能一次猛喝应分多次喝且每次饮用量少以利于人体吸收。

5、不饮用储存过久的水。长期饮用储存过久的水容易使人得病这是因为储存三天以上的水会生长繁殖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