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存在着不能流泪的悲哀,这种悲哀无法向人解释,即使解释人家也不会理解。它永远一成不变,如无风夜晚的雪花静静沉积在心底。
恋人和朋友的背叛,家人亲戚的离世,还有那些关于天灾人祸的新闻,我们总为这些事感到悲哀。悲哀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当我们感到悲哀时,没有什么比起独自流泪或找朋友倾诉更好的办法了。通常经历完情感的爆发及得到了朋友的谅解后,随着时间过去我们随之想起未完成的工作及自己的目标。深一口呼吸后,我们就重新出发。这些都是“通常”的悲哀,但明明有时侯没有背逆、灾难、坏消息,但我们却感到空虚无奈?
尤其是当我们问起自己为什么要工作?明天上班除了人工外,没有任何价值了吗?有了满满的时间表,但心入面却空荡荡。这种悲哀或多或少触碰了虚无主义。“虚无主义”(Nihilism)一词源于拉丁文虚无化(nihil),它是一个历史性的进程,它的兴起是因为在19世纪的西方社会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自古以来西方社会文化价值的根基建立于希腊哲学与希佰来宗教,对于事物本质的理性思考也就建立于此。这一个基础随人类科技的进步也就遭到了怀疑,原本占据统治地位的宗教信仰失效了,人本身丧失了意义和价值。
当人再也无法蒙上双眼去信死后会上天堂的时侯,我们要坦荡荡地面对死后便化为乌有的事实。一方面我们在科技高明、娱乐多元、拥有一定自由的社会中生活,另一方面却无法解答自己在做什么、有什么意义,因此虚无主义化成我们的悲哀。今天我们在理性宰制一切之时,也是“现代性”高扬之时,内心并没有得到满足,而是悲哀。这种如海德格所说的“无家可归之感”,就是无法向人解释的悲哀。
更多村上名言: